仇福海 发表于 2019-11-15 14:18:07

改革使富裕县得以快速发展(袁廷树)

                               改革使富裕县得以快速发展
                                 袁廷树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吹响了改革的进军号角,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全国各行各业,尤其是企业全都打破了旧的生产、销售、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寻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在这种大的趋势下,富裕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27万各族人民,迈出了经济改革振兴富裕令人可喜的一大步。    回顾197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仅8 03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160万元,国民收入37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7元,富裕县被戴上了“富裕不富”的帽子。    可是,随着改革的不断进展,到我离开富裕县的前一年,1986年底统计数字是:工农业总产值2.0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亿元,是1978年的2.4 倍,平均每年增长11.4%;农村经济总收入1.11亿元,是1978年的2.9倍,平均每年增长14%;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农业产值3214元,是1978年的4倍,农产品商品率由10%增长到33%。    这些年,尽管县委、县政府班子几经易人(是指:徐政治书记、马德林县长;戴文生书记、马德林县长;马德林书记、王贺岐县长;马德林书记、袁廷树县长,袁廷树书记、王玉县长。),但贯彻党的既定方针政策具有连续性,而且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是负责任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过努力,富裕县由原来的不出名小县,变成全省全国有名的县份之一。首先是: “一老一小”(指富裕老窖酒、小黑杨树种。), 然后是:“一牛一画”(指全国黄、 水牛改良现场会在富裕召开,富裕漫画出名后进京展出)。富裕县的产品远销国外,富裕的城镇建设、市场建设、计划生育、农业技术教育等工作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奖励。这期间,省委、省人大、省顾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杨易辰、陈雷、侯捷、赵德尊、陈云林等,先后来富裕县视察,他们对富裕县的工作表示满意。有的领导说:“不能再说富裕不富了”。富裕县在周边的县份中也是较为富裕的县了。    我1980年到县政府工作,这一时期富裕的工作我都清楚,回顾富裕县工农业改革的历程,我得到以下启示:
      一、团结向上,求真务实,肯卖力气的班子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
    实践证明,好的政策要有好的集体班子才能贯彻好,再好的事业得有良好素质的干部才能领着干好。这几年富裕县的工作之所以有较大进展,除了上级政策好以外,主要是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记得当初搞方田林网化、田渠林路配套建设时。徐政治、马格林同志分别深入到各乡村检查,高标准,严要求,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聂纯更是起早贪晚,有时甚至把着手教,亲自定线,定苗木标准。其他县领导也都尽心尽力地抓好各自的点。现在,虽然田渠随承包责任制变化发生了改变,但富裕县的林网标准化及大面积丰产速生林至今在全区仍居领先地位。    富裕老客酒厂的技术改造、乳品引进丹麦生产线,虽然时间跨几届应子,但无论谁当主要领导,都不是去否定过去(尽管这些事情都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而是千方百计地去完善,完成上届班子未完的事业,使其成功。    老容酒厂由于改造过快,又新上酒精车间,再加上市场变化,从1984年末起就遇困境,效益下降,全县人民关注的“摇钱树”几乎摇不下钱来。在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几经调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后,又下决心从二轻局、财政局和糖酒公司等单位选调强将,调整了酒厂班子。新老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很快恢复了活力,增强了效益,仍然是富裕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乳品厂引进丹麦设备,新上日处百吨脱脂奶粉和奶油生产线的议案。是在1983年提出的,是前任领导马德林1984年1月出国考察的,后来有些人提出疑议说“不能再上了”,理由是新上项目产出效益与还贷数额难以平衡。更现实的是当时全县日产鲜奶量仅有60吨左右。省里己批准富裕牧场上一个日处理20吨的小型乳品厂,吃去一块原料。县乳品厂再上百吨处理设备,缺原料,吃不饱。轻工和经贸部门意见不统一,加上当时基层单位有人给上级写信,说上这个项目的几个问题,一时间矛盾重重,问题百出,似有难以招架之势。这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反复讨论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专家意见,大家分析,此项目前景可观,已与外方达成协议,前任领导已出去考察,认为可行,如果奶源这一关键矛盾尽早解决,使之尽快达到设计能力要求,还款还是可以办到的。从长远看,富裕县是牧业县,要想使畜牧业生产发展起来,没有一定的畜产品加工能力是不行的。这是兴县、利民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情,我们只能进不能退,只能克服困难去办成办好,不能换了班子就改辙。于是决定请示省农业银行王祥行长,并与县农行研究决定每年拿出2百万元买1千头奶牛,3年买3千头,再加上改良牛升级,扶贫款贴息买牛等办法,一定保证乳品厂建设顺利完成,不使既定的事情半途而废。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性。尽管几届决策同志没有参加开工剪彩,但当我们得知新生产线开工生产了,日处理鲜奶远远超过百吨,奶牛存栏超过1.4万头的时候,都由衷地高兴,感到欣慰。
       二、企业改革的目的是搞活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效益,培育财源    富裕县企业政革开始于1984年。这年的7月,地委在讷河县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召开了两次经验交流会。除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外,还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引导启发身边的人。富裕老窖酒厂实行分厂核算制,采取厂内记账、核定各项费用指标、减少损失浪费等办法,压缩车间经费,提高单班效益,降低三耗,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酱菜实行定岗定额,多余人员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二砖厂、二砂石场采取按劳动效率计酬和计发劳保用品的办法等在全县影响较大,对推动企业改革起到不小作用。    在抓企业改革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一刻也没有放松企业技术改造,除酒厂、乳品厂技改项目抽调选派较强力量抓好外,对包装材料厂的新建工程、设备安装,无论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磷肥厂在1985年全国小化肥面临危机,频频倒闭的严峻情况下,县里依然大量投资搞设备检修、维护,下决心“挺过去就是胜利”。果然后几年磷肥厂再度兴旺发达。    办好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方面。从徐政治、戴文生、马德林等同志开始,一直注重这个问题,以后的班子也坚定不移地照此办理;短短几年,富裕工业、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惊人。根据富裕县统计局1988年的统计数字,全部工业总产值已达1亿3 564万元,扣除中央、省属部分,还有8 547万元, 为1983年5 661万元的1.5倍。由于工业的进步,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84年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1988年接近2千万元。这里面含农业税不足120万元。可想而知, 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其它事业的振兴!
             三农村改革必须立足于调整好产业结构。    农村在完成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步改革后,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的畸型发展,整个经济形成了静态化的僵化格局。针对这一县情,从全县200万亩草原、140万亩耕地、19万亩水面、23万亩苇塘、16万亩荒地和素有养牛习惯的19个少数民族村,3万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畜产品销售市场等生产要素出发,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思路。1984年,以建立现代商品畜牧业的新体制为突破口,对全县进行了综合改革。就是在大农业中突出牧业,在牧业中突出养牛;在种植业中突出粮食和饲料生产,在粮食中突出玉米和水稻。初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由粮、经、饲7:2:1,过渡到6:2:2,出现了种、养、加、服、销一条龙,多层次发展的好势头。1985年,县委又大胆果断地提出了:突出牧业,稳定提高农业,重点抓好乡镇企业和水产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调整方针。经过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努力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农牧并举,以牧为主的新路子,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粮豆薯总产量连续三年突破两亿斤,1984年为2亿1 276万斤。玉米收获除上交商品粮和食用外,相当一部分已转化为饲料,用于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水稻面积逐年增加,并涌现出塔哈堤防站、繁荣乡水稻单产超1 500斤的先进典型。全县各地都有一些种粮专业大户,年交商品粮最多的是繁荣乡永丰村的农民项文臣和塔哈乡冯屯村的农民王富,都在百吨以上。青贮饲料作为一个突破项目,每年播种1.5万亩,除使用牧业现代化进口大型青贮收获机轮流服务外,又从内蒙等地引进小四轮带动的青贮切碎机。有关部门提供技术,使这一新兴事业在富裕县首先发展起来。    种植业发展,不仅增加了自我积累,而且强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粮食不过关,畜牧业就不能发展。1986年全县粮豆薯总产达2亿5 278万斤,这为畜牧业提供了大量饲料。县委、县政府在这一年把抓养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提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作为突破口,全县打了五个会战,办了六件实事,提出了“谁有远见谁养牛,谁想快富谁养牛”的响亮口号,采取办展览馆、制作电视录像片的办法,宜传发动群众,树立一乡(友谊万头牛乡)、两场(县种畜场、王志斌个体养牛场)、五村(东吉、周三、安居、富宁、登科)和若干个户的典型在全县推广。    规划了万头牛乡、千头牛村,同时开展多种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做到“五不出村”,大大方便了养牛户。县里专门与国家及省有关部门请示,在发展畜产品深加工方面给予支持,建立肉牛深加工厂等,使畜牧业生产从繁育、改良、防疫、灭病到畜产品加工、销售等,形成配套体系。全县牧业生产确实有了显著提高,在连续几年获全国黄牛改良先进县的基础上,1986年9月全国黄(水)牛改良现场会在富裕县召开,国家奖励给县政府一台北京213吉普车,这对全县人民是个极大的鼓舞。实践证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对于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提高生产力水平,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在富裕工作期间正处在城乡改革的逐步深化时期,经历了各个阶段改革的实践,这段历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县委、县政府历届班子紧跟党中央的部署,积极开拓进取,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政策的稳定性,充分依靠群众,才使富裕县在改革浪潮里没有落伍,才使富裕取得今天的可喜进步。    我作为在富裕县工作过的同志,高兴地看到富裕县今天的工作更好,更出色。希望富裕县的明天更加美好,富裕县的人民更加幸福!
(作者简介:袁廷树,曾任富裕县县长、县委书记,后任齐齐哈尔市政府副秘书长。此稿是作者于一九八九年十月做的回忆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革使富裕县得以快速发展(袁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