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福海 发表于 2017-10-21 14:48:56

富裕人物----杨贵棠

杨贵棠
(1892-1943)

杨致荣,字贵棠,生于1892年,1943年病逝。杨贵棠是爱国志士,富裕县地方豪杰,抗日名人。他行侠仗义,敢于担当,护佑百姓。他在富裕县开办鸿源涌烧锅、打击土匪、抗击日寇被传为佳话。
杨贵棠出身富贵世家,是杨家屯(现富裕县富裕镇杨屯村)大地主杨群连的次子,国民党立法委员杨致焕的胞弟。杨贵堂的长兄杨致焕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和中国大学法律系,兼知识与武功于一身。他曾于1914年和杨乐书二人自筹资金在家乡杨家屯建立龙江县立第三初、高级小学校,并出资选送优秀学生上大学。他虽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要职,但他却赞同共产党的一些主张。“九一八”事变后,许多学生、工人流亡到关内,他都关怀照顾他们。据他私人秘书回忆,受他接济的工人、学生就有千余人。1933年,宋庆龄、何香凝为共产党的抗日队伍送军火,当载满军备物资的军车经过他管辖的铁路地段时,肃反员向他报告,他冒着被革职处分的危险,放行了军备列车。此举倍受各界爱国人士的赞扬。
开办鸿源涌烧锅开展实业发展经济
杨贵棠是黑龙江省富裕老窖酒业公司的始祖。1915年,杨贵棠在宁年乡杨屯村(当时属于龙江县管辖〉家中办起了酿酒作坊“小醑”。凭借天然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柔和的嫩江水资源,酿造出了酒质清冽,味道纯正、香气浓郁的“小醑”。自出窑起就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闻名遐迩。由于小醑酒良好的品质和杨贵棠的悉心经营,酿酒作坊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924年已经发展成大作坊,于是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鸿源涌烧锅”。1945年,“鸿源涌烧锅”更名为“同源涌烧锅”。1946年富裕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经过私有制改造,变成三方合营,更名为“宁年制酒厂”。1947年更名为富裕制酒厂。1983年,更名为富裕老窖酒厂。是现今的黑龙江省富裕老窖酒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组织自卫团打击土匪护屯护院
杨贵棠长期受进步思想影响从小就养成热爱国家、见义勇为的优良品德,并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民国年间,一到冬季村屯附近就有土匪横行,百姓深受其害。1920年的一个冬夜,百余名土匪摸进了杨家屯,要对手无寸铁的农户下手,杨贵棠闻讯立即召集了几个长工,拿着干活的家什,向匪徒抢劫的方向赶去,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他们面前,吓得匪徒四散奔逃。从此后,为了加强对土匪的防范,杨贵棠组织本屯的农民挖战嚎、砌围墙、筑炮台、设卡子,并动员周围几个村屯(有杨家屯、宁年、东房子、小榆树、江湾、二十里台〉的大户们买枪,修建大窑,以防大股土匪的袭击。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杨贵棠还联合这六个屯子的农民成立了保卫团,并任团总。保卫团有30多名农民参加,购买了枪支弹药,农忙时劳动,农闲时练兵,他们年轻力壮英勇善战,当有匪徒骚扰时一声令下迅速出击。
1921年冬,自保卫团成立后,附近已少有土匪活动,人们正准备过个祥和的春节。突然有一天,杨贵棠接到省防军张营长的急令,说省防军剿匪部队在拉哈南孤店一带遇匪众达百余人,由于匪徒人数众多又熟悉地形,剿匪部队不敢贸然行动,需杨贵棠保卫团火速增援。杨贵棠接到指令后,果断发出信号集合保卫团,迅速做了援军剿匪的部署,与省防军剿匪部队配合,两面夹击将匪徒逼到嫩江西岸黑山附近,将他们包围在山脚下,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打死匪徒4人,活捉3人,众匪徒慌不择路狼狈逃窜。省防军张营长在战斗结束后,对杨贵棠的保卫团出击迅速、作战勇猛大力口赞赏。
1923年夏天,一股土匪用乌裕尔河套作掩护,常进入附近的村屯劫掠。省防军司令部派李团长率部前来剿匪,逼匪徒退至五家子村的一个大地主家的大院内,匪徒依托高墙作掩护,与剿匪部队顽强抵抗。省防军部队因无掩体许多战士受了伤。当即李团长命令战士后撤,派人求助于杨贵棠。杨贵棠闻讯后立即率保卫团前往五家子村,他对地主大院周围地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提出“放虎出南山”的打法,李团长听后表示赞成。防军和保卫团都按照部署退至大院左右,闪开了南门让匪徒逃出。果然,急不可耐的匪徒不顾一切的拼命逃窜出来,防军和保卫团从其他三面出击,把这伙匪徒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省防军李团长向上级报告,司令部给予杨贵棠嘉奖表彰,还补发了保卫团一些枪支弹药。
1929年冬天,东房子村有10余辆大车去外地拉脚搞运输,在车辆行至今二道湾镇北部时,突遇一股土匪,他们不仅抢劫财物,还将大车老板姜成瑞、姜成彦二人绑票作为人质,以此向农民要钱、要枪、要子弹。杨贵棠得知此事后,与大家商量了解救人质的对策。还派人去拉哈借来一辆汽车,用厚铁板把汽车围上防弹,然后杨贵棠带4人在车里埋伏,后有马队跟随,由司机刘金斗开车直奔楚家岗匪窝。汽车一声喇叭响,引出匪徒向汽车开枪,车上的杨贵棠等人向匪徒猛烈还击,慌乱中不少匪徒被打死打伤、被汽车轧死,匪首见势不妙赶紧逃命,马队紧紧追击,把这股土匪一网打尽,救出了被绑架的人质凯旋而归。
组织农民军抗击日寇保家卫国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本侵略者累累罪行,震撼着每个国人的心灵。爱国爱民的杨贵棠更是决定与侵略者进行斗争,他毅然将保卫团更名为农民义勇军(简称农民军),并扩充了人员和装备。
在江桥抗战之际,杨贵棠领导的农民军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冲向战场。11月19日,江桥抗战到了最后阶段,不断增援的日军在大炮、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强烈的攻势,孤军奋战的省守军伤亡惨重。代主席马占山命令部队撤出战场,并吩咐徐景德团阻击日军,在情况紧急之时,可向北宁年杨家屯方向转移。随即又派兵飞马通知杨贵棠。杨家屯的农民军在杨贵棠、李广和的领导下纪律严明、勇猛善战,省内闻名。在马占山就任省代主席之时,为加强这支队伍的力量,还专门为农民军发放了30只枪、5万发子弹。当徐景德团长率全部人马于江桥撤退至杨家屯时,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杨贵棠与徐景德、团长详细地研究和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一旦有日军来追,部队及农民军分别设伏在宁年车站南五家子一带苇塘中,以骑兵诱敌深入伏击圈返身杀回,形成三面夹攻之势。正商谈中,一个骑兵飞马来报,从省城(嫩江省,当时省址在齐齐哈尔)方向有大批日本骑兵向我方进发。徐景德团长一声令下,全体战士立即行动,一个由守军和农民军组成的“口袋阵”在等待着追来的日军。
在省城通往宁年的大道上,由400多骑兵组成的骑兵队,在日本多门大佐支队长的带领下,向省守军撤退的方向追赶着。由于沿线的铁路、公路、桥梁被破坏,大大减缓了日军追击的速度。多门支队长求胜心切,疯狂追击,追至五家子附近,发现前方有一队人马,队形不整,正在争先恐后的逃跑,路两侧芦苇又密又高,看不出任何异常。日军随即向队伍追来,逐渐进入包围圈,这时,芦苇塘里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埋伏在芦苇丛中的战士向侵略者射出了一颗颗仇恨的子弹,前有折返回来的重机枪、轻机枪,后有追兵,日军顿时乱了阵脚,在战斗中,多门大佐被击毙,敌军几乎被全部歼灭,守军和农民军倾力合作,大获全胜。
自这次苇塘战斗后,杨贵棠的农民军更加威名远扬,也有一部分曾打家劫舍的土匪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
报号“天下顺”的匪首“北霸天”是小来克人,叫韩玉禄,二十几岁就在外地当土匪,手下有匪徒300余人,常在今海伦、青岗、兰西、明水一带活动。自“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热血方刚的韩玉禄不甘沦为亡国奴,他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遂将队伍改称“抗日义勇军”,并自封旅长。
1932年10月18日,日军出动一辆铁路装甲车,护送满铁调查班到宁年车站进行“予定铺设新线实地调查”。杨贵棠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通知韩玉禄的义勇军,韩玉禄立即率部从小泉子赶到杨家屯与杨贵棠汇合,深夜偷袭日军进驻的宁年车站。由于领路人误入水中,发出声响被日军发现,战斗就此打响。义勇军和农民军英勇厮杀,把20多名日军逼至车站候车处,日军凭借手中机枪火力的优势,几次想冲到他们的装甲车,都被战士们拦截均未成功。双方较量直到天亮,击毙日军10余人,其中,中佐1名,少佐1名。江湾农民姜常竹在战斗中奋不顾身,杀死了3个日军后,不幸壮烈牺牲。第二天日军不断增援,义勇军和农民军方才撤离了车站。在欢庆胜利的时候,杨贵棠用鸿源涌烧锅酿造的酒精赏战友。
此后,杨贵棠带领着他的农民军一直与日军周旋斗争。这位有胆有识、爱国爱民的英雄始终走反满抗日的革命道路,并以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带动了一批进步人士转向抗日。
那时,日本侵略者视他为眼中钉,伪满警备部将他列入黑名单,但他都毫不畏惧。当伪县公署成立警备大队后,任命杨贵棠为第二中队少校中队长。后来,他被日本警备队传讯日本官将刀放在他的脖子上,逼他交代“反满抗日”罪行,企图血洗“六屋”(杨贵棠的家〉。杨贵棠面不改色,镇静如常,宁死不讲。时任县长张亭馨出面说情,并谎称伏击日军的是土匪所为,日军才释放了杨贵棠。从此,杨贵棠辞去所有职务,回到开办的鸿源涌烧锅当“大掌柜”不问政事。
1943年10月,杨贵棠病逝。他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嘱咐家人和乡亲们:“一定要把小鬼子赶出中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裕人物----杨贵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