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福海 发表于 2017-10-21 14:51:37

富裕人物----刘英烈

                                                                                                   刘英烈
                                             (1939一  )

      刘英烈,女,1939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现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系植保专业,大学文化。1963年3月参加工作。毕业后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富裕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先后任技术人员、植保站长、副主任,原富裕县政协副主席。2002年12月满65周岁退休。
      1963年3月,刘英烈23岁大学毕业到富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她以满腔的热情、高超的技艺,不图名利、不辞辛劳地为“三农”全身心地服务了半个多世纪,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赞誉。亲切的称她为“庄稼保护神”、“病虫害的阎王爷”。由于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县首届“十佳公仆”;1999年被评为县第二届“十佳公仆”和齐齐哈尔市第二届“十佳公仆”。1987年获高级农艺师职称1997年晋升为齐齐哈尔市各县区唯一的正教授级高级农艺师。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农业部授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库共享专家。刘英烈在东北农学院农业系植保专业学习期间勤奋学习、品学兼优,但受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影响,毕业时未能如愿留校或者到大城市、大机关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被分配到富裕县农业局所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五年制本科女大学生在小县城属凤毛麟角,但当时社会上对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普遍存有偏见,对农业科技人员也不予重视。一些干部对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认识。她参加工作时,单位没有食堂宿舍,她只得自己做饭,晚间睡在办公桌上,下乡工作时到农民家“派饭”,住农户土炕。在困难面前,她没有退缩,艰苦的环境考验与历练了年青人的意志,通过广泛接触农村现实,她更坚定了在基层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她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任劳任怨,坚持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作为全县第一位学习和从事植保专业的农技推广干部,她一方面虚心向群众学习,一方面向农民干部、社员传授普及推广农业技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先后在富路大队对玉米枯心夜蛾和栗径跳甲的危害规律和防治办法进行研究,向有关部门提交调查报告,为全县及时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65年春季,刘英烈被组织派到查哈阳农场参加“社教”工作队,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主持指导大面积化学防治小麦粘虫技术工作,受到当地干部职工赞扬,被社教工作团评为先进工作者。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刘英烈被下放到二道湾公社农业站。那时她刚结婚不久,爱人支边去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作。她下乡驻村,吃住在农民家。有一次在大队开完会深夜返回住处时,不惧跌入两米多深废坑下面,幸亏被人发现救出。在“四人帮”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的动乱年代,她依旧一心扑在所热爱的农技推广工作上,当时曾经有人指责她这样做是在走“白专”道路,而她没有丝毫动摇,她认为是党培养我成为大学生,坚信知识分子用所学的知识为农民科学种田服务没有错。她曾在二道湾公社不辞辛劳,奔波在田间地头几乎跑遍了全公社18个大队的51个生产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农技和植保工作,为全公社农业丰收献计出力。曾在富兴大队第三生产队进行农作物地下害虫发生种类调查并采用大面积应用1605拌种的防治措施,收到良好效果(当时在全地区尚属首次)。1967年在长远大队推广1605颗粒剂防治玉米螟。这年冬天,她一次去长远大队一屯向社员讲解该项技术,独自返回住处时已深夜,天又突降大雪,她一时找不到来时的小路,被冻得瑟瑟发抖,幸好被驻军农场巡逻路过的两位解放军战士发现,才免遭意外。1968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她顶着压力,坚持在安居大队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动手研制土法生产“九二0”农药获得成功,填补了富裕县空白。
      1970年1月,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调她到位于县城十多里的县农业良种示范场的县农业技术试验站担任技术员,为了取得农业试验的第一手数据,整天在田间忙碌,良种场的农工们经常看她身上背着一岁多的孩子在场里百亩试验田里间苗、除草、施肥、干农活、搞实验。由于爱人仍远在新疆,双方父母都在外地城市生活,她只能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孩子操持家务,当地又没有托儿所,因农场不在城镇,按政策规定不供应取暖煤,她就利用早晚业余时间到地里刨茬子,背回家里取暖做饭。每日起早贪黑,没有节假休息日,她都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实验工作。在此期间进行了甜菜褐斑防治、3%呋喃丹颗粒剂、DD混剂、棉隆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等多项实验研究,并获得成功。十多年艰苦的基层农技工作实践考验了她,培养了她对第二故乡的挚爱和对农民的感情,在为农民服务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技能,增长了才干,同时进一步练就她知难而上,勇于创新的顽强斗志,成为全县农业战线乃至科技界敢想敢闯、成果丰硕的“女强人”。
      1974年10月,她被调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任植保站长。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肯干,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热忱为“三农”服务,默默奉献。为搞好她所承担的全县的植物检疫、植物防护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她每年都要在乡镇村屯工作半年以上,几乎跑遍了所有村屯、农民技术户家庭,全县许多农民都接受过她的技术指导,熟知这个农业知识渊博、专业技术丰富而又朴实能干的大学生,她经常吃住在老乡家,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筛土取样,寻找地下5-10公分土址中存在各类虫体和隐藏的幼小虫卵或采集植物、野菜进行物理化分析测试,有时钻进闷热潮湿的农菜大棚里专心搞实验研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曾累晕过好几次。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使她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因为长时间接触农药、化学制剂,她得了气管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她从来没有休过病假,依然忘我工作。她家离单位较远,腿疼走路困难,就自己掏钱坐人力三轮车往返,早晨上班从家带饭盒在单位办公室吃午饭。很多人对此不理解,问她一分钱也不会多拿图啥,她常常一笑说,我真怕对不起农民对我们的信任。当每年腊月,正月年味正浓的时候,她往往不顾家人和同事们的劝阻和膝关节疼痛,拖着病腿参加“送科技下乡”活动,利用乡镇开展“科普之冬”、“科普之春”的大好时机,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土质检测,向农户传授“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实用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她亲自培训粮食生产和棚室蔬菜种植专业户达四千五百多人,其中,农民科技示范户七百多户,培养村农民技术员五十多名,组织县乡近百名农业技术干部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蹲一个点、培育一个典型、搞好一项实验、应用一项新技术、撰写一篇论文),组建四级农业科技网,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受到上级科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好评,为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做出了贡献。她在积极向基层农业干部、广大农民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自己刻苦学习钻研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多次到东北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进修培训,她在为三农服务取得丰越成绩的同时,在农业技术研究领域也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多年来她获各级科技成果进步奖25项,其中国家级一项、省级五项、市级六项,她主持的《抗大豆孢囊增产剂应用》项目获1989年度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参加《农田野燕麦的发现规律及化学防治》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参加《应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散黑穗病》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应用化学药剂防治大豆根蛆》项目,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参加《高抗的大豆胞囊线虫、耐盐碱、耐瘠薄大豆新品种一抗线一号》育种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填补了富裕县获得此奖项的空白。    1990年以来获市植保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其中:1992年度在《植物保护》第五期发表《熏蚜颗粒剂11号防治棚室蚜虫效果好》、1993年度在《黑龙江农业》第一期发表《甜菜施用硼肥效果好》;1994年《中国甜菜》第一期发表《甜菜喷施硼效果与使用技术》、《黑龙江农业》第一期发表《富裕县大豆根蛆防治方法》、1995年《黑龙江农业》第五期发表《发展庭院棚菜生产、广开致富门路》。为科技兴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裕人物----刘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