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人物----林沉
林 沉(1931-1999)
林沉,笔名亦邻真、乳名林沉宁布、汉名包钦仁,蒙古族,共产党员。1931年8月15日出生于富裕县富海镇大泉子村。系额鲁特蒙古辅国公巴桑贝子第七代族孙。国际知名的蒙古学学者、中国蒙古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蒙古史研究室主任。是富裕籍少数民族中第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3年在依克明安旗大泉国民优级学校读书。1947年2月考入中共东北军政大学蒙古大队第二队学习。同年七月毕业被分到内蒙古自治区贸易公司工作(在乌兰浩特)。1948年1月因地主成份被清理回家(年十七岁〉。因当时依克明安旗土地改革刚刚结束,贝子府大院财产被分,其家庭处境十分困难,弟弟妹妹都小,因此他到家就参加劳动,打柴、背柴、放猪。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他带着书本看书背诵,他这种刻苦耐劳好学精神令周围人们都受感动。根据他的好学精神和劳动表现,依克明安旗区政府(此时已划归富裕县)考虑他是地主子弟,年仅十七岁,所以又批准他出去,他再次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政治部《人民骑兵》报社编辑部担任文书、编辑、干事。1954年至1956年任《内蒙古日报》编辑、翻译。1956年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他在上小学和中学期间,就接受了蒙、汉、藏、日四种文字的学习训练。到北京大学学习的五年间,他广泛阅读了蒙古史基本史料和重要的元人文集,涉猎史学理论和方法、前资本主义社会理论、音韵学等,同时还修完了俄语和英语、法语等语言的应用。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为内蒙古报社翻译过《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文件》,他翻译能力既快又准确。他的这种学用结合、系统扎实的学术准备,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蒙元史专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61年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蒙古史研究室工作。林沉教授在内蒙古大学工作了整整38年、他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先后担任蒙古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职务。同时还兼任过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红楼梦研究学会理事等职。
林沉1962年发表了题为《成吉思汗与蒙古族共同体的形成》论文,该文揭示了蒙古社会的发展规律,准确的回答了蒙古社会形态。文章发表后受到国家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翁独键等权威教授们的很高评价,轰动了国内外史学界,成为我国学者论述这一问题的代表作。1963年他撰写的《读1276年龙门禹王庙八思巴字会昌碑》一文,批驳了鲍培教授的考释,作出了新的解读。
1971年在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方面,林沉做了大量的重要工作。参加《元史》点校工作,前后历时五载、根据大量的文献和论著,审定用汉字音写的蒙、藏、梵、波斯等语言的专有名词和2612条校勘记为人们利用这部重要而又艰深难读的史籍提供了极大方便。《元史》点校本是世界公认的最佳版本。
1976年发表了《畏吾体蒙古文和古蒙古语语言》一文。
1978年刊发了《蒙古十二月名称考》他在蒙古十二月名称的研究和蒙古姓氏的研究等方面,也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1979年发表的《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一文在蒙古民族的起源和形成的问题上,运用了多学科理论,广泛利用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资料、否定了匈奴说、突厥说、丁零说、吐蕃说等说法,进一步论证蒙古族起源于东胡,其核心是东胡后裔室韦—鞑靼人,他们从蒙古高原东部向整个蒙古高原扩散,经历了深浅不同的突厥化过程,终于形成了蒙古民族共同体和蒙古语言。这一见解,已经得到史学界的公认。
他还系统地研究了蒙古早期父权制部落的历史和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的历程,认为成吉思汗建立的是父权制军事封建国家。林沉教授关于确立文明社会,形成前资本主义的蒙古民族,加强同中原的联系,是蒙古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见解,对蒙古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关于10-12世纪的孛翰勒》一文,他通过研究蒙元社会中的“孛翰勒”(奴婢)和“怯怜口”(僮仆),认为10—12世纪的蒙古并没有出现奴隶社会对孛翰勒的身份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翰脱古孛翰勒本质上的那颜、怯怜口不是一个阶级,是私属人户。他的这些颇有独到的见地,显示了他深湛的学术功力。
1982年撰写了《元代蒙语音译汉字的惯例》、《元代硬译公版文体》等文章。他还对元代从蒙古语机械地翻译成汉语的公文,做了深入的研究,准确地将其概括为《硬译公版文体》,这一概括词语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和采用。
1983年发表了《书评:蒙译{圣武亲征录}》。其后又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分册》(1985年出版〉以及《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分册)>(1986年出版〉条目的编写工作。
1986年又发表了题为《内蒙古古代史中的若干问题》一文。
1987年撰著的《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复原>》一书正式出版。这是他对另一部重要文献《元朝秘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对该书的长篇绪论、对成熟年代、作者、原本、史料价值、以及如何进一步研究次数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畏吾体蒙古文复原和语文学注释,达到了世纪领先水平,推动力《秘史学》这门国际性学问的发展。1989年该书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起辇谷和古连勒古》一文也公诸于世。该文指出《起辇谷》这一地名就是《元朝秘史》中的“古连勒古”。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林沉对蒙古史名物作过大量考释,他对从成吉思汗开始的历代蒙古皇帝的埋葬地《起辇谷》的译音及具体地理位置提出了新的考证,文章曾被译成日文、德文在国外刊发,受到了广泛赞誉。此外,他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蒙古语言文学家,对八思巴字、回鹘式蒙古文等古文字都有精到的研究。
198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林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教育事业、奉献给了我国的历史学、特别是蒙古史、元史的学术事业。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有很高声誉的历史学家。
林沉孜孜不倦、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蒙古史和元史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许多方面的研究,具有独到的和深刻的见解。
林沉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也是一位出色的“红学家”,曾翻译了十九世纪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回批》,在译文前撰写了长篇序言,此书出版后,他被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
林沉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担任硕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培养蒙古史和元史专门人才倾注了毕生心血。他为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培养出十名硕士生四名博士生。他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严格要求,细致入微。经他指导的学位论文有的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并作为专著公开出版。他培养的学生多数已成为科研教学骨干。林沉教授非常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关注国际学术研究的发展态势。他与国际同行有着长期的交往,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先后出访了美国、日本、德国、蒙古国等国家,在国际讲坛上多次介绍了我国的学术成就,赢得了海外学者的敬重,赞誉他“知识渊博,见解深刻实在令人敬佩”。林沉在政治上追求真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很高的政治理论素养;他思想作风正派,爱憎分明,严于律己,襟怀坦荡。198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被内蒙古大学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9年2月10日因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68岁。林沉是蒙古史学界才华横溢、远见卓识的知名学者,他的离世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损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