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人物----吕岩松
吕岩松(1967一 )
吕岩松,1967年1月14日出生,黑龙江省富裕县繁荣乡人,1989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学专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现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高级编辑、记者。
求学之路
吕岩松的祖父读过私塾,父母都是繁荣乡中学教师,直系亲属大多从事教育工作,属于教育世家。小学二年级前在繁荣中心小学读书,后转到富裕县第一砂石场子弟学校读完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初三就读于塔哈中学。读初三时,每天从第一砂石场骑自行车4公里到冯屯车站,坐上火车到塔哈火车站,下车还要走2公里到塔哈中学。一年的寒来暑往,他没有缺过课,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涯锻炼了他不怕吃苦和坚韧的性格。
1981年8月,吕岩松开始在富裕县实验中学学习。在实验中学学习期间一直住校,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很深的印象:学习目的明确,为人朴实,上进心强,虚心好学,与同学之间相处融洽,乐于助人。那个时候晚上经常停电,他和同学们常常点上蜡烛或者打开手电筒坚持学习到深夜。他非常体谅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难处,由于家中姐姐和弟弟也都在上学,父母的工资捉襟见肘,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生活简朴的习惯。
1984年8月,吕岩松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他热爱俄罗斯文学,受到俄语系领导器重,后改读俄罗斯文学专业。1989年8月,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1991年与首都钢铁公司教师赵艳萍结为伴侣。
记者生涯
1991年至1993年吕岩松任常驻苏联、俄罗斯记者。派驻莫斯科工作期间,他参与报道了“八·一九政变”、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俄美签署第二阶段裁减核武器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并多次采访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回国后,撰写了数十篇国际评论文章,并组织了一些重大专题报道,多次获奖并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表扬。
1996年5月赴南斯拉夫任常驻记者。科索沃战争打响之前,吕岩松多次深入科索沃腹地采访冲突双方的武装人员,甚至钻进科索沃大山里直接采访了对中国新闻记者极不友好的阿族“科索沃解放军”。他发回的数十篇关于南斯拉夫政局的分析、评论文章,成为人民日报国际报道的亮点。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实施轰炸,吕岩松以党报记者的高度责任心,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准确地发回大量新闻稿件和照片。
报道使馆被炸事件真相
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时,吕岩松原本住在记者站,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他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夫妇等一起住进大使馆。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使馆发动野蛮的空袭,同住在使馆的邵云环和许杏虎夫妇不幸牺牲。当时,吕岩松和妻子赵艳萍刚刚上楼,就听到一声巨响,钢筋水泥的碎块在吕岩松眼前落下。紧接着,第二次爆炸声又响起,整个大使馆内闪过刺眼的白光。
这时吕岩松意识到,使馆大楼被袭击了....吕岩松与妻子慌忙从黑暗中摸索着跑出,他临危不惧,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在第一时间内向国内报告这一重大事件。
吕岩松随即又把新华社记者邵云环牺牲,光明日报记者及使馆武官等3人失踪的消息传送回国。报社领导立即将这些情况及时向中央领导报告。面对随时可能的再次轰炸,怀着同事遇难的无比沉痛,吕岩松没有慌乱,他在死里逃生之际没有带上一件个人物品,却随手抓起了照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等新闻工具。
8日上午10时许,为了深度报道我驻南使馆被炸情况,他强忍住使馆被炸、失去战友的悲痛利用从火海里抢出的新闻报道工具,向人民日报网络版发回了目击中国使馆遭袭的文字消息。这是中国第一篇详细描写中国使馆遭袭击的稿件。他及时发出独家新闻稿件和照片,向国际社会报道事实真相。
《人民日报》是这一事件的第一个消息源,而吕岩松不顾个人安危发回来的消息,不仅增加了报纸时事新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为我国的外交、我国政府的决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天,吕岩松除了给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网络版发稿外,还为环球时报口述了一万多字的稿子。口述稿子的时候,吕岩松多次泣不成声......《人民日报》刊发了吕岩松的现场消息、特写《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和5张现场照片。
坚守“阵地”深度报道
中国驻南斯拉夫的新闻单位多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记者,只有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是一个记者。新华社和光明日报的3位战友牺牲了,吕岩松和妻子赵艳萍仍然坚守在战火硝烟的南斯拉夫,坚持着报道工作。我驻南使馆被袭后,吕岩松的报道震撼了全国广大的读者。《异国恸哭诉悲愤》、《最后的诀别》等一篇篇通讯、特写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吕岩松用他悲愤的笔,记录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也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满腔义愤。吕岩松除了完成人民日报的报道任务,还要为网络版和每周一期的环球时报撰稿。北约开始轰炸南斯拉夫后,吕岩松的有关报道连续9次出现在环球时报的头版头条。在之后的40多天时间里,吕岩松冒着随时可能遭北约飞机轰炸的危险,多次深入被炸现场。他的战友、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同志生前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战火中的中国记者》,其中专门有一节是描写他的。许杏虎在文章中说,吕岩松所采访过的被轰炸的地方是所有中国记者中最多的一个。吕岩松去了苏尔都利察两个居民街,去了国际列车被炸的格尔戴利察峡谷现场,贾科维察附近的难民车队被炸现场和塞尔维亚电视台被炸现场,还去了很多其他敏感地区,采写了170多篇见报战地稿件,其中包括几十幅新闻照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在南斯拉夫发生的真实情况,有力地揭露了北约轰炸给南斯拉夫人民造成的种种苦难。
满载荣誉不辱使命
科索沃战争期间,他第一个详细报道了我使馆被炸事件,第一个发回了确认我3位记者为国捐躯的噩耗,第一个发回烈士的现场遗照,第一个准确报道北约使用了5枚导弹。
1999年5月13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欢迎我驻南联盟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地向仍然在战火中履行神圣使命的驻南使馆工作人员和坚守岗位的新闻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时任总理朱镕基在宣读表彰决定时说,“我驻南新闻工作者,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科索沃危机的最新动态和事实真相”,高度评价他们展现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是对包括吕岩松同志在内的战地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赏。
1999年12月,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向吕岩松颁发“南斯拉夫之星勋章”,高度评价中国记者为发展南中关系所做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国大使馆被北约袭击后表现出的勇敢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人民日报刊发了吕岩松《青春在战火中闪光》的事迹通讯,这样评价吕岩松:为了祖国,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夜以继日,不辱使命,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是中国驻南联盟记者中的优秀一员。
领导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创造新辉煌
2000年11月至2001年10月在担任人民日报驻辽宁记者站站长期间,吕岩松同志坚持深入一线挖掘新闻。他撰写的介绍鞍钢劳动模范的长篇通讯《平凡岗位创大业》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为配合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采写的通讯《群众的信任千金难买》获征文奖。
2001年10月至2005年5月任人民日报驻俄罗斯首席记者期间,吕岩松同志参与策划并直接安排了人民日报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访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并为我国领导人决策提供了参考。他还连续独家采访了俄联邦总理卡西亚诺夫和外交部长伊万诺夫。这一系列采访为营造中俄友好合作的良好舆论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同时,吕岩松还撰写了多篇有分量的内参,《远东非法移民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两篇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并派遣工作组到俄罗斯调研。2005年4月,吕岩松同志任满回国后,参与国际部领导班子工作,为本报国际评论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付出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参与开创了重头国际评论“国纪平”和“钟声”。其中,他主要执笔起草的《建设和谐世界两大命题》(国纪平)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获报社2005年度精品奖。
2008年12月吕岩松担任国际部主任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工作,甘于吃苦,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人民日报国际报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报社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在报社编委会的支持下,吕岩松带领国际部领导班子,紧抓中央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机遇,设立七个国外中心分社,努力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建设,国外分社队伍不断壮大,改变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国际报道的原创率和首发率进一步提升。同时,吕岩松着力打造国际报道的品牌优势,署名“钟声”的国际评论栏目,成为引导国内舆论、影响国际舆论的一支重要声音,被西方媒体解读为“中国的声音”、“中央的声音”。吕岩松带领国际部和国外分社中心分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在提高国内舆论引导力、国际舆论影响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积累了经验,为提高人民日报国际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吕岩松工作业绩突出,曾荣获多项奖励:1999年中宣部、人事部联合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称号,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0年荣获中国新闻一等奖及中国国际新闻一等奖、二等奖,荣获范长江新闻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南斯拉夫之星”勋章;2001年与广东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专题片获中国国际新闻奖;2002年吕岩松当选为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2004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05年荣获人民日报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领军人才;2010年至2014年度连续荣获中国新闻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