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福海 发表于 2017-10-21 14:58:55

富裕人物----张文秀



                                                张   文   秀
                                                                     (1921-1990)

      张文秀,男,汉族,系富裕县塔哈站丁张永泰第九代后裔,1921年生于富路村。从1955年任富路镇富路村党总支书记,1967年12月至1969年2月“文革”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富路村八队劳动,1969年2月后又任村党总支书记至1982年。中共富裕县第七届、八届委员会委员,1972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省农业战线先进个人标兵称号,1979年1月被选为中共黑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8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去世。
张文秀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他上学读书,迫于生计,年仅十一、二岁时就给地主家放牛、放猪、当长工。贫穷的生活、苦难的经历炼就他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刚毅执着的性格。1946年,富裕解放后,他家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分得了土地、房屋,生活开始一天天好起来。他怀着翻身不忘本,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的质朴感情,靠近党组织,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思想不断进步,于1953年7月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春,他带头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号召,联合本村几位党员,率先在家乡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起富路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主任。从此,他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为村民服务的重任,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开拓进取,以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作风,经过不懈努力使富路村走上了富裕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他在村级领导岗位上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了几十年,以吃苦在前、拼搏在前、奉献在前的实干精神奏响了一位普通农民党员壮丽的人生乐章,践行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为家乡百姓服务终生的誓言,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赞誉与尊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生产能力低下、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国家不得不实行粮食征购和计划供应政策。1959年党中央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方针;1965年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此期间,张文秀和孙林、张治国、刘国荣、刘凤春一班人团结奋斗为富路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带领村民打机井,修水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富路大队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丰收,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年均上缴国家征购粮5千吨左右,最多年份达6千多吨,人均1.5吨,征购粮总数和劳动力人均卖粮均居全县首位,富路大队成为全嫩江地区农业战线四面红旗之一。张文秀获得省、地、县劳动模范等荣誉。在1965年12月召开的全县第一次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上,中共富裕县委大张旗鼓地树立和表彰了富路大队和党总支书记张文秀提出了“远学大寨、近学富路”的口号。这次会议之后全县农村迅速掀起了学大寨、赶富路的热潮。不久,富路大队和甘南县太平大队一起被评为全国大寨式农业先进单位(全省仅2个)为全省全县争得了殊荣。
      此后,县内外来富路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接待不暇。在荣誉面前张文秀没有把目光停留在奖状奖杯上面,而是作为进步的起点。他在党员干部大会上说:“站在富路看富路,比以前有些进步,走出富路看富路,富路需要大踏步”“农业不能单打一(单纯种植业),还要发展农林牧”。以此勉励自己和村里“一班人”不断追求新的奋斗目标,在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持续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的同时,坚持多业并举,全大队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好成绩。
      在畜牧业生产上,自力更生建立起大队畜牧场和家畜配种站,通过引入良种、自繁自养,富路大队八个生产队都建起了猪、马、牛、羊“四群”,实现了“大发展、全改良”,成为全省著名的畜牧业先进典型和全省“黑龙江?马”、“东北细毛羊”、“黑龙江花猪”的繁殖育种基地。1965年,富裕县富路大队畜牧业全面发展的经验,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获得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好坪。1970年以后,富路大队在全县率先开展青贮种植、人工种草、黄牛改良挤奶等实验项目,获得成功并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在林业生产上,全村从70年代初兴办了集体苗圃和小林场各一处,坚持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到80年代中期,全村形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重点,护村林、护路林、用材林、薪炭林等林种配套,杨、松、柳、榆树种齐全的格局,全村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村屯绿化。成功培育出“小黑杨”优良速生树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1981年获林业部科技推广三等奖。
      在渔业生产上,兴办大队千亩渔场,探索开展人工淡水养殖、实行种鱼生产,精养规模和产量在全县领先,成为远近闻名的渔业生产示范基地,村民张兆力曾荣获黑龙江省“养鱼大王”称号。
      在村办企业和多种经营生产上,因地制宜地办起铁匠炉、修配厂、粮油米面加工厂和酒坊、粉坊等各类小作坊,方便了群众生活,为集体增加了收入。
      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上,张文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认识深、看得远、动手早、抓得实。在全乡第一批购入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购进“75型”链轨拖拉机7台,“60型”4台,“55型”2台,二八胶轮5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用汽车2辆,大型饲草饲料粉碎机8台。一个生产大队如此大量购置农业牧业机械当时在全省也是为数不多的。农业机械化,为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各业生产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兴建大型提水泵站一处,大搞田间排灌配套工程,牢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引用乌裕尔河水灌溉农田,基本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解放了劳动力,为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各业发展,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
      随着各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富路大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大队在全县农村有了第一辆汽车、第一台彩电,盖起了二层楼俱乐部....这些成绩的背后都包含着张文秀书记默默奉献和艰辛付出。
      张文秀是一位身材魁梧、思想敏捷、直率豪爽、简朴实在的人,具有东北农民特有的幽默风趣和和谐乐观,凡熟悉和接触过的都知道张文秀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实”。张文秀说话办事实实在在,见面没有多余的客套寒喧,谈话直奔主题,办事从不拖泥带水。对工作求真务实,数字从不虚报,成绩不浮夸,一是一二是二。他从来不愿意多谈自己,无论是面对各地来学习“取经”的人们,还是慕名对他采访的记者,他总是诚恳地坦言,我就是个普通农民,没有什么特殊本事,多亏了党的好领导、好政策才使我们农民过上好日子。二是“忙”。作为八个生产队,三千多口的“当家人”,他总是没日没夜的为集体和群众事情忙碌操劳,几乎没有时间顾及自家的私事,两个孩子出生时,一次出差在外,一次在水利工地指挥施工,没在家照看爱人和孩子。
      对集体的事业他想在前、干在前,为了引入良种,请进能人,新上项目,他多次到省内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奔波。他出差坐硬板车厢、住国营浴池、蹲火车站候车室,为的是赶时间、节省差旅费。他的诚意和对先进科技的渴求感动了有关部门领导,先后有嫩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省防护林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兽医研究所、地区水产研究所的几十名科技人员到富路长期驻村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各业生产,迅速提高了全村的生产水平。
      他关心群众生活,心里装着群众的衣、食、住、行,带头为群众办实事。他说,我们就是群众的服务员,群众是我们的镜子,哪里群众需要我们就应该去哪里解决问题。第八生产队长期贫困落后,生产队领导间闹不团结,社员人心涣散,农业生产和社员收入全大队倒数第一。张文秀迎难而上,和那里的党员群众摸爬滚打,共同奋战,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改变了那里的落后面貌。
      张文秀党性强、讲大局、讲团结,作风清廉正派,为人光明磊落。“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被打成“走资派”,被批斗游街,工作岗位几度变动,他都经受住了考验,始终无怨无悔。恢复工作后,他不计前嫌,对贴过他大字报、戴高帽的人一视同仁,使群众深受感动,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博大的胸怀。
      1982年,他年满60周岁时,为了使接班人更好地在岗位上锻炼提高,他主动让贤,婉言谢绝了同志们的挽留,经几次主动申请,上级组织批准他光荣退休。乡亲们舍不得这位令人可亲可敬的书记,仍称他为老书记,使这位老共产党员更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张文秀人退休了仍然关心着全村的大事小情,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直到1990年去世。他走了,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财产,却给富路村集体留下了丰厚的“家底”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的富路村是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村,富路人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这是富路村干部群众对张文秀最好的怀念。时间飞逝,直到现在,人们谈起富路村的发展变化时仍然为老书记当年的辛劳奉献和创造的烽煌业绩赞许不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裕人物----张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