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人物----郑有山
郑有山(1905-1992)
郑有山,1905年出生,黑龙江省巴彦县人。富裕县新兴区(今二道湾镇〉新兴屯农民,是富裕县第一个农业互助合作组织——二道湾镇新兴屯郑有山互助组带头人,富裕县第一个(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郑有山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办者。富裕县著名的农业合作化带头人,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地区、县特等农业劳动模范。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党领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办农业生产互助组
郑有山,出生在农村贫苦家庭,为养家糊口从5岁起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猪放马,十六岁当长工、干农活。尽管他肯吃苦出力,甚至年三十还得给地主家做饭不下工,但连干了十多年,仍旧过着缺吃少穿的苦日子。1938年、1939年又接连遭受严重旱灾,为求生计,1940年春,36岁的郑有山随亲友们逃荒到富裕县新兴区三合屯,仍然以给地主扛活为生,艰辛度日。这时日本侵咯者在附近的新兴屯建立开拓团,人称集团部落,也叫“穷棒子”屯,打着“不出劳工”的旗号招募当地农工干活,郑有山和许多贫苦农民一样为躲避日本人抓劳工,于1943年春举家搬到新兴屯,在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过着痛苦的生活。
1945年8月,奴役东北人民的日本侵咯者技降。1947年,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农村广泛展开,郑有山满怀翻身的喜悦投身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中,成为土改斗争积极分子。当上了农会主席。土改结束时,他家分得了三间土房、五垧半地、二匹马。全家从地主的长工房一间低矮的破“马架”,搬进了新屋,成了土地的主人。获得解放的郑有山感到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他和本屯穷哥们一起筹划着未来的生产生活。
通过新旧社会对比,郑有山常说:“毛主席是劳苦大众的救命恩人,走毛主席指引的路没错。”靠这种朴素的感情,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定不移地按毛主席指引的路前进着。
1948年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他们却遇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时因各户情况不同,虽然农民都有了土地,但是有的户无马匹无农具,有的户有马匹有农具却没有劳动力。许多农民不能单独出犁耕种地。而家中缺少劳力马匹和农具的户更为困难。郑有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出面和这些农户商量,如何能不误农时,种上地、种好地,他提议按照自愿两利的原则,采取换工互助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大家都觉得这种互帮互助的办法挺好,一致赞同,并推举他当“头”,后来闻名全县的郑有山互助组由此诞生。互助组成立后,使得困难户都及时种上了地。通过这件事,使郑有山认识到,组织联合起来是农民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1949年春,他总结办组经验,将互助组改成耕地、扣地、趟地三个阶段的互助组,并制定换工办法。一个人工换两个马工,忙时换忙工,一个马给谁干一天活,谁出草10斤、料4斤;还人工时,给谁干活在谁家吃饭。同时,还制定了铲地“一二三、三二一”的顺序,解决了铲趟出现的矛盾。规定对弱劳力、贫困户优先铲趟,组外的困难户觉得郑有山互助组好,也纷纷要求加入。对这些户,他尽力吸收。有一贫困户建组时郑有山做他的工作,他没有参加,以后又想入组,但不好意思张口。郑有山知道后,主动把他吸收进来,使得这户十分感激。郑有山互助组不断巩固壮大,又由三大季临时互助组办成了常年互助组,使得互助组不断巩固壮大。到1951年,组内已有铲趟机等先进农具。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全村新建七个临时和常年互助组。他被评为县农业劳模,县委奖给他一张犁铧,他扛着犁铧汗流浃背走了十八里路,回到村里时衬衫都被磨坏了。
由于郑有山创办的互助组解决了农民种地难的问题,他的做法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这年他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领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春,县委代书记陈俊生带领工作组来到新兴村,就住在他家的西屋,在总结郑有山互助组经验的基础上,决定以郑有山互助组为试点,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向他详细地介绍了建社的目的和方法。
郑有山头脑灵活,看事长远,做事坚定。土改后的新兴村,虽然经过几年发展变化,多数农民生活有些改善,但少数农民生活并不富裕,因天灾人祸,仍处在贫困状态。然而,少数农户却富的较快,有的甚至雇工放贷。有一农户由土改时的四垧地增加到六垧半地,常年雇工2人,却很少亲自干农活,常年放贷十石粮,五分利吃租。面对现实,郑有山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将要出现新的富农,甚至地主,少数农民还要扛活度日,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才是农民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于是,他和工作组的同志一道投入建社准备工作。
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村民积极要求入社,少数农户怕入社吃亏,分不了多少粮食;少数富裕户怕吃亏,入社“拉帮穷人”;无车马的贫困户怕钱让富户撬去;也有的怕不让他们入社。甚至他的养子刘江都认为自己家有车马有劳力,不愿意入社。郑有山同工作组同志一道针对不同户不同人的思想,走街串户进行工作,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宣传办社的好处,宣传办初级社的政策。通过宣传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认识到,建初级社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为将来实现集体化、机械化打下基础,土地车马入股分红并不吃亏,也不是“拉帮穷人”;使贫困户认识到,只要好好干,收入就会增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前景是美好的。农户消除了顾虑,不仅郑有山组的村民都要求入社,其他三个组村民也积极要求参加。同时,按照建社的要求,对土地车马评估作股,建立各项制度,选举领导成员。
1952年4月,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富裕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建立。郑有山被选为主任,他无比喜悦、激动。在初级社成立大会上他说:“大家信着我,我一定好好干,好好领导。”初级社成立后他暗下决心:一定改变“穷棒屯”面貌,为全县当好榜样。他整个身心放在社里,定规划,抓管理,推广优良品种、新式农具,增施粪肥,打土井,起早贪黑领着大家干。走在前面,脏活苦活累活他都亲自带头干,亲自测量评定分工的标准。只要不是外出开会,他都带头参加劳动,从不偷懒。
1953年,铲趟三遍地,比互助组多趟一遍地,由于精耕细做,粮食比上年增产49%,总收入增长38%,留足公积金,公益金和生产费,人均收入增长35%,比一般互助组增长35%。有的贫困户囤有余粮,手里有了零花钱。社员们无比自豪,风趣地说:“社里铲地一大片,单干铲地一条线,社里不愁吃和穿,全凭大家干。”他为全村全县树立了榜样。这年县委推广了他的办社经验。郑有山所在的村里没有入社的农户也组织起来又建立起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光荣出席省第四届农业劳模大会,视野更开阔了。“郑有山社”在县内外越叫越响,而且越办越好。
1955年,社内公共财产(房舍除外〉实物达16990元。虽然遭受严重旱灾,但每个劳动日所得比入社的第一年增长42%,比第二年增长60%,比第三年增长22%。社员不再愁吃愁穿愁柴烧,社员高兴,郑有山更高兴。“郑有山社”就像块磁铁,吸引这周围的村屯和广大群众。村团支部还编排了歌颂农业合作化、歌颂新兴村变化和歌颂郑有山事迹的《新兴村好风光》二人转等文艺节目,在本村和县城演出。
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10月,县委工作组来到新兴村,传达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并决定在这里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郑有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建初级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认为必须解决好公私矛盾。社里忙铲忙割时,有的社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在家放马就是铲园田地;还有的社员要趟园田。他感到高级社建成,车马作价归公,人能集中精力搞社内生产,也为实现机械化打下基础。经过学习动员,大多数农户同意入高级社。他又动员说服了少数农户,全村64户农户全部入社。
1955年11月26日,经过了车马评估作价,建立制度,划分组织等项准备工作后,富裕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这里诞生。同时制定出合作社1956年至1958年农业发展规划。郑有山就是这样,按照上级党组织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指示,为了全社共同富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1958年带头参加人民公社,高级社改为大队并被推荐为大队书记。
郑有山其人
郑有山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疾苦,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村里,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他都跑在前头。谁家缺口粮,治病缺钱,他想尽办法帮助解决。他的养子刘海,1947年参军,1949年牺牲,每年慰问给他家烈军属的白面猪肉,他都送给了贫困户。互助组期间,一些农户经常缺口粮,他主动送给或借给他们。有一户由于上年耕地受灾缺吃粮,他借给这农户三麻袋谷子、两麻袋玉米,不要利息。初级社建成不久,一位社员得病需住院治疗,但手头没钱。他听说后,筹集200元,并亲自派车把病人送到县医院。后来亲自带上300元去县看望病人。病人亲属感激不尽,要请他去饭店吃饭,被他婉言谢绝。
郑有山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群众中威信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那时没有自行车,上级召开的各种会议,他都是步行参加,从不误会。一次,他去县开会,刚出村不远,几只狼拦住了去路,他和狼群斗智斗勇才跑回村里,回村后找民兵连长护送,保证了按时到会。参加上级会议结束,他尽量往回赶,到家后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他抢时间挤时间抓紧空余时间和群众一起干活,能干半天干半天,能干一气干一气。初级社土地按等级入股分红,大家都知道他家土地施肥多、地身好,应评一等地,评等级时他却报了二等地。
郑有山在指挥生产上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瞎指挥。1952年冬,他号召家人社员拣粪,根据粪肥质量、数量确定报酬,并规定了数量和完成任务时间。每天早晚他带头拣粪,经过一冬春,组里每个人都完成了任务。1953年,实现了满粪田。1955年社里实行“常年包产、分季分级定额”的管理办法。每季定额确定之前,他都亲自干一天活,然后确定定额标准,社员们说:“他心里有数。”因此,心服口服。
六十年代初,有了化肥,人们不再愿意使用农家肥,为了继续加大农家肥的投入,他贪黑起早组织家人和社员拣粪。有的社员不愿意干又脏又累的积肥员的活,他就领着一个本家叔叔干积肥员和掏粪的脏活。家人和一些社员也说:“你都六十来岁了,做书记工作又忙,干这个又脏又臭的活干啥!”他的解释是“你不干,他不干,总得有人干,打个样,就会有人跟着干了!”就这样,他一干就是两年多。
“郑有山社”勤俭办社,积累逐年增加,收入逐年增多。刚建初级社时,家底子薄,犁耙绳套等农具不足,他坚持不买或少买。犁耙坏了自己修,绳套不足自己打,坏了插上再使,麻袋坏了补上。对于社内开支严格把关,可花可不花的不花,可少花的钱从不多花。每次外出开会他都按照规定标准执行,超支部分从不在社里报销,自己掏腰包补上。有一次社里种地缺粪斗,大家说:“花钱做一个吧!”可他却回家偷着把大酱缸上的酱帽子拿走改成了斗。结果下雨坏了酱,为此家人还和他吵了起来。
郑有山这位旧社会饱受苦难,新社会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普通农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响应党的号召,成为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六十年代他担任党支部书记,为农民致富苦干实干,在“文化大革命”被揪斗期间,他仍然关心全村生产,七八十年代仍关心党的事业。就在1961年至1962年患病期间还被公社请去办农业中学当校长,热心教育下一代。就在1970年他65岁那年还被县领导请出来作了两年书记工作。此后,他负责知青点工作,为青年烧炕做饭改善伙食,直到70多岁,才退下来。如今,每当人们提起新兴村的发展变化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赞扬当年老郑书记的功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