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173|回复: 5

[富裕往事] 于维汉在富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 16: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黑龙江鹤岗
                                                        于维汉在富裕

                                                     仇福海

    于维汉,又名于清汉,1922年1月28日生于大连市台子山。1938年4月考入奉天满洲医科大学。1943年10月在读书期间听到了原亨教授有关克山病的临床讲座,病人是克山县西城镇张云圃屯董姓中年妇女,诊断为劳型克山病。1945年4月满洲医科大学毕业。11月8日参加革命。1948年6月,参军入伍东北民主联军哈尔滨卫戌医院任内科主治军医,改名:于维汉。1949年年初,哈尔滨卫戌医院整体转业到刚刚组建的哈尔滨医科大学。1950年4月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任内科主任。1962年3月27日,第二次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3月27日转正,党龄从1956年3月15日算起。1979年9月,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常委。1983年10月,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常委。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11月17日零时去世。于维汉院士坚守在地方病防治工作前沿,他安于清贫、甘于寂寞、不畏艰险、治病救人,协作攻关、不断创新的地方防治实践,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树立了一面旗帜。

    1.在富裕县繁荣乡建立克山病防治点
    1965年6月,于维汉与康保安教授一行与富裕县、繁荣公社领导商定,在繁荣公社(现富裕县繁荣乡)建立哈医大克山病研究室防治研究点,由乡里腾出一个养牛大棚,由医大学校派人维修改建(因该房棚顶铺一层厚厚的苇草,称为大草房子),这个克山病防治点。除抢救危重病人,还开展了8項工作:一是临床检诊;二是流行病调查,病点与非病点对照分析;三是现场实验,用大豆粉改膳饮食;四是病理研究;五是培训本省和外省的克山病防治人员;六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七是培养研究生;八是对克山病监测。哈医大克山病研究室先后在全省建立了三个观察点:德都县(现为五大连池市)贾大房子村、富裕县繁荣乡和克山县的光荣村。
    繁荣乡克山病防治观测点从1965年建点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撤点,前后二十多年来,于维汉老师及哈医大许多医生和这里的老百姓亲如一家,像亲戚一样来往。群众对于维汉的称呼有于老师、于教授、于先生、于大哥,每个称呼都是一种尊重,一种敬仰,一种难以割舍的爱。这些称谓浸透着不同百姓对于维汉的不同感情。
    观测点对16 000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综合跟踪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资料信息。于维汉提出建立家庭病床,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使75%以上的心力衰竭的患者得到控制,慢型、亚急型克山病5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还总结出改善膳食结构预防克山病的方法,经过14年连续观察,获得明显预防效果,并在全国推广,基本解决了预防问题。一直到现在,每年哈医大都派人到繁荣乡跟踪调研。
    于维汉教授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在富裕县繁荣乡写就的。先后发表论文《对克山病的认识及防治工作意见》《对急型克山病抢救管理建议》《对慢型克山病家庭病床管理的建议》《关于培养克山病抢救员的建议》《亚冬眠适当补液对急型克山病治疗的观察》《克山病的心电图学研究》《克山病的急性心肌坏死型心电图(摘要)》。1966年6-7月,在繁荣乡丰年村试验用豆面改善膳食。1979年,发表论文《1965-1974年富裕县繁荣公社克山病发病情况与膳食组成的对比分析》《富裕县繁荣公社慢型克山病长期家庭病床观察治疗总结》。


    2.在富裕县驻村蹲点的艰难岁月
    繁荣乡许多人还记得,当年于维汉来乡里时,他是轻车简从,头发卷曲,衣着朴实,态度和蔼,没有一丝教授文化人的架子。
    那时农村穷啊!到农村普查,给村民诊治,村里没有闲置房屋供于老师们住,老乡家一般都是几代人同居一室,地方狭窄,更不方便。他就和屯中“老跑腿子”(老光棍)住在生产队的队部,于老师经常住在老跑腿的铺位上。那被子长时间不洗,被头油乎乎的,被窝冰冷,一股“臭豆腐炖小鸡”的怪味。冷和脏他们不在乎,最麻烦是虱子、跳蚤。后来于老师们发明一种“全裸睡觉法”:晚上脱光所穿的内外衣服,然后挂在室外的窗户上,第二天早上摘下来,穿上就走,肯定粘不上那些可恨的小虫。于先生那一代人“苦中寻乐”的幽默和智慧,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1972年的一天晚上10点多钟,正在繁荣公社蹲点的于老师接到电话,说48号村(现繁荣乡丰年村丰田屯)的一个克山病的急患又发病了。于老师马上叫上乡卫生院工作的哈医大毕业生李忠新骑着自行车跑了25里路,赶到病人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病人的病情稳定了。这时,已到了深夜。于老师有点饿了,就问主人,有什么可以吃的。主人说,还剩一碗玉米糊糊粥。我给你热一热吧!于老师说,不用热!他接过这碗凉粥,蹲在地上就喝起来,当时病人家的尿盆就摆在他的面前,可他毫不在意!于老师这件事,影响了李忠新一生。这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诚大医”的形象,值得人们永远崇敬。这促使李忠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农村医疗事业!


    3.面对死亡,他束手无策又暗下决心
    飞飞扬扬的大雪把天封了,路也没有了。于维汉却直着腰向富裕县66号新村(现繁荣乡永兴村)走去。当他和医疗队的同志推开赵义先的家门时,不禁打了个寒战。雪花从已经干裂的墙缝飘进,北墙挂满了霜花。山东大汉赵义先正盘坐在炕上落泪。裤裆里夹着一个没满月的孩子。她在哇哇地啼哭,两只小手还漏在外面。于维汉走到炕前用手摸了一下,炕头刚有点热乎,炕洞里只有一堆草灰。那孩子的手冰凉冰凉的,灶间锅里的甜菜丝没有一点热乎气。赵义先双手抱头,全身不住地颤抖。
  “唉!”于维汉长叹了一声,什么也没说,扭身走了。过了一会儿,他买了两捆柳树条子,拎来了鸡、鱼和奶粉,还拿了一卷报纸。他先替他点着了火炕,又给他把墙糊上。那盘腿坐在炕上的赵义先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流泪。这泪水说明了什么,是感动还是惭愧?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坐在家里看孩子,家破落到这种地步,这不是男人无能的结果吗?
   可于维汉不这样看,他清楚赵家的不幸。这大汉的两个男孩都被克山病夺走了生命。大的取名叫“留住”,二的取名叫“锁住”。谁知从山东到此地不到三年,留住、锁住都没逃脱死亡的命运。这断子绝后的事,使老赵受到很大的刺激。后来又生了这个女孩,取名“留哥”。从此媳妇让老赵在家看孩子,自己下地干活。
    于维汉永远忘不了,锁住病死前还一个劲地喊着自己救他命的事。那孩子临死前就是这么一句话:“于大爷怎么还不来呀?于大爷你怎么还不来呀!”从此,于维汉觉得对赵家有着深深的歉疚。他时刻关心这个悲惨的家庭,每年到富裕县来,他总要到赵家来,尽量给他们一些实际帮助,不仅要解决克山病对“留哥”这个可爱的女孩的威胁,而且要把病区更多的孩子“留住”“锁住”!
    于维汉从医一辈子的名言是“病人临终时,是我反省时。”面对每个经他和同事们尽力抢救而死亡的病人,于先生总是泪流满面 。此刻,他努力反省的是发病的原因和救治的办法。医学科学家都是实证主义者,对克山病最好的调查是对死亡病人的尸体解剖。这是一件很难的事,亲人的死亡就让老乡痛苦万分了,如果死后还被开肠破肚而不能保留个全尸,他们能答应吗?!令于维汉和同事们感动的是,病区人民的大度和无私。
    患者张伟东是一个年龄仅有十几岁的孩子。于教授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孩子的病太重了!于教授知道这个孩子将不久于人世,叫在繁荣公社当知识的小欧给伟东和于老师拍了张照片,照片上孩子是高兴的表情,而于老师满脸则是凝重和沉思。他让小鸥领着这孩子去哈尔滨玩玩!在哈尔滨玩了一个多月,小鸥和他在哈尔滨照了照片,照片上孩子很开心,小鸥很无奈。张伟东在哈尔滨回来不久就死了,临死前还说:“谢谢我于大爷!谢谢我小鸥哥!”
.
    4.在繁荣公社过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千百年来的风俗,让每一个中国人,盼着过年,想着过年,一过年就归心似箭地往家跑。可于维汉教授和他带领的克山病医疗队,每逢春节临近,他们就往克山病病区跑,因为这个季节是克山病多发季节。据统计,在克山病高发多发的三十几年里,于维汉老师有28个新年春节是在农村病区度过的。
    1953年是于维汉在病区过的第一个年。那时的天真冷呀!漫天飞雪,铺天盖地,滴水成冰,人迹罕见。他的心都冻透了。走在克山病猖獗的村子里,看不到燃放鞭炮的孩子,门前没有红红的对联和彩灯,而是刺眼的黄纸串挂在许多破草房子前,那屋里传出凄惨的哭声,让人经受着情感的煎熬。
    虽然他们通宵达旦地抢救,可病人一个个地在他们的面前死去。死去最多的是年轻的妇女。因为过年,她们的脸上还擦了胭脂,唇上还涂了红,望着惨白而漂亮的面容,让于维汉和医疗队的同志们心如刀絞。更让人难过的是,她们的身边是号啕大哭的孩子!这是于维汉度过的一个最痛苦的春节。
    1984年,于维汉带着夫人徐岸明教授,陪着日本朋友到克山病病区富裕县繁荣公社过春节,他们还抱来了不到两岁的小孙子心语,于教授说,要让他从小知道“感恩”。这一年克山病已基本得到控制。在富裕县的农村,每逢过年,农民喝酒打牌看秧歌。可于维汉他们面对的是多少个垂危的克山病病人等着他们抢救!每逢这个季节正是克山病的高发期。这期间他们昼夜抢救,废寝忘食,比平日里还要紧张。
    1966年的春节前,于维汉到卫生部和有关部门研究全国克山病的防治计划,然后等着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乡亲们以为这一年他不会来过年了。谁也没想到,他一身风雪地如期赶到了富裕县繁荣公社的观察点!腊月二十九晚上九点多钟,于维汉和同志们正在观察点上讨论一个典型病例。突然电话响了:永胜大队有位急型克山病人情况紧急,希望于教授赶去抢教!这时室外正是滴水成冰的时候,于老师和助手们赶紧装上各种设备,马上出发,一个多小时赶到病人家,立即采取救治措施,病人很快好转,但是他们还不放心,一直守候在患者的身边。天亮时,孩子的病情稳定了,他们才赶回点上。


    5.富裕到齐市的路上遭遇车祸有惊无险
    1974年3月16日,全省克山病研讨会在齐齐哈尔召开,于老师要在大会上讲话。驾驶员关振中开车送于老师从富裕县繁荣公社观察点去开会。那一天风雪交加,路面全是冰,非常滑。离齐齐哈尔还有几公里路的地方,吉普车翻到了沟里了。多亏当时关振中很清醒,急中生智奋力抢救,看着汽车顶棚的铁杠压在于老师的后颈部,他的脸由红变紫,不能呼吸。关振中的心都要炸了,心想这下子完了!于老师让我害死了!踌躇不到10秒钟,关振中抓住压在于老师后颈的铁杠,像举重提杠铃一样拼命提拉。一次、两次,喘了一口粗气!三次!于老师的脸色变过来了,呼吸也正常了。接着又拉了十几次,终于把铁杠拉弯了,于老师清醒了,一看翻车了,第一句话对关振中说:这不怪你,责任全在我这里!听了后,关振中含着眼泪哽咽地说:谢天谢地,只要你活着,我死了也不怕!关振中又着急地对他说,你脊柱受伤了,快动动手脚,还好,都能动!没造成截瘫!后来,关振中把于老师拖到一块平垫子上,让他平躺着,又到路上截车,在等待救援的时候,他从衣口袋里掏出他的那本工作日记本,他一边翻一遍叨咕:这点伤不算啥,再过半个月我计划去内蒙调查一下阿荣旗的病情!当时,关振中的眼泪止不住的流啊!都什么时候了,于老师还想着工作呢! 那次车祸造成了于老师胸椎骨压缩性骨折、肋骨骨折、锁骨骨折的重伤,被送进齐齐哈尔的医院。


    6.于维汉对繁荣的乡亲们关爱胜过亲人
    于教授与百姓鱼水情深,处得如亲戚,如兄弟,如朋友。解除百姓的疾苦就是他的使命。繁荣公社原来有18个建制村,每个村都留有他的足迹,每个村都有他救治过的病人。周文华是繁荣公社的一个普通农民,快80岁了,他和老伴一直惦记着于教授,他说:没有于教授,就没有我们周家的今天。这里凝聚着于教授对周家的浓浓亲情。那还是几十年前于教授入村普查克山病时诊断出周文华老伴的病,于教授让周文华买一只奶山羊给老伴增加营养,并精心为其治疗,周文华老伴的病好了,还生了五个健康的孩子。1982年,村“防克”员李树云给周文华检查身体时,发现他的心脏不太好。于教授听说后,就让人捎话叫他来哈尔滨,要亲自给诊疗。周文华姑爷陪着他坐火车到了哈医大,于教授问他带多少钱,他说带1 000元。于教授让他们住在克山病所的病房里,并对大夫说:“老周头可就1 000元!”于教授亲自给老周作了全面检查,又吃药又打针,病给治住了。住了20多天院,出院时还剩160多元。于教授又掏腰包为老周和姑爷买了回程车票。令老周感动的泪流满面。
    繁荣公社64号村农民刘新源,因为有点文化,当上了村里的“防克”员,跟着于教授搞克山病防治。有一年闹自然灾害,于教授到他家得知粮食就要断顿了,几个孩子饿得快不行了。马上把自己带在身上的60斤粮票塞给了刘新源,那可是他两个月的口粮啊!后来听说刘新源母亲去世了,他特意到家看望,看着刘新源母亲连像样的装老衣服都没有,又把自己身上仅有的17块钱给了刘新源!当时,刘新源全家人都哭了!刘新源听说于教授去世了,派他儿子来到哈尔滨为大恩人送行,风尘仆仆地赶到时候追悼会已经结束,刘新源儿子进屋就给于先生的遗像下跪,于先生的夫人徐岸明教授马上给他扶起来,他哭着说“我来晚了!于教授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与毕爱兰老太太家的不解之缘。毕爱兰是繁荣公社永进村的村民,2019年已经80多岁的老太太了。当年,她突发克山病,正赶上于教授来村子巡诊,于教授马上把她拉到乡里抢救。在车上,于教授怕她冻着,把自己的皮大衣盖在她身上,一路上始终握着她的手。
    从这次抢数之后,每年的冬天和夏天,于维汉到繁荣“防克”时,总要到她家去,每次都给她作心电图,还给她送来新药。那些天是毕大娘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女儿周艳琴15岁那一年,突患急型克山病,也是于教授给治好的,那是冬天,于维汉在她家守了一天一夜,一直到周艳琴的病情稳定之后,他才回观察点。“文革”中,听说于教授被批斗了。毕大娘对于维汉的儿子小鸥说,让你爸到我家来,我给他挖个窖,让他先躲起来。
    当年和于教授一起在繁荣公社蹲点的康保安教授在自己的巡诊笔记中记载着,从1966年11月到1997年9月,他们曾给毕大娘做过18次检诊。1971年12月25日,经于教授检查确定为潜型克山病,毕大娘在于教授的长期关照下,及时服药,一直活得很健康。
    在毕大娘家的墙上挂着两张她和于教授的合影,一张是1968年于教授来家实习学生给照的;一张是2002年于维汉最后一次到永进村时,毕大娘孙子给照的。毕大娘听说于教授病了,就在于教授的照片前烧香,盼着一家人的大恩人能早目康复!听说于教授去世了,她和女儿捧着照片放声大哭…


    7.乡亲们对于教授充满感激
    感情是相互的,爱也是相互给予的。于教授对繁荣公社乡亲们付出了真情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有一次,于教授来到富裕县繁荣公社,车刚一停,乡亲们就蜂拥而上,有的叫于大哥,有的叫于大爷,还有叫他于教授。大家争先恐后和他握手,还有的和他拥抱,还有被他救过来的老大娘还给他下跪。一幅幅感人的画卷凝聚着于教授与乡亲们的浓浓深情。乡亲们抢着拽着他到自己家吃饭……这情景令我们这些在场的学生以及跟随我们一同前往的日本朋友都热泪盈眶。于教授与乡亲们是那么的亲近,他盘腿坐在老乡家的炕头上与老乡们手拉手促膝谈心,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老乡们那淳朴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回报,血浓于水的真情,大爱无疆的崇高。

    司机师傅郑枝英讲述着于老师在繁荣公社的两件事。一次,郑师傅拉着于老师到繁荣公社的一个村,车刚一进村,老百姓就围了上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见了于老师就要下跪。于老师马上把她扶起来,老太太一定要拉着于老师到她家吃顿饭。进了屋,于老师盘腿坐在小土炕上。老太太从柜子里拽出一小袋白面,在炕边摆上一块小面板,边和于老师唠嗑,边和面,给于老师擀面条。那老太太的手黑黢黢的,面板也不太干净,可她的面条,于老师连吃了两碗,边吃边说:“真好吃!真好吃!”那老太太的眼睛笑成一条缝儿。有一年开春,繁荣公社的路正翻着浆。于老师的吉普车陷到土路中间的泥坑里,怎么也开不出来。郑师傅跑到附近的村里对队长说:“于老师的车误住了!”那队长在村头喊了几声:“于教授误车了!”不一会儿跑出许多人,有拿锹的,有拿镐的,还有抬来板子的。一个小媳妇抱了一床新被跑过来。她说:“棉花新不浸水,垫在车轱辘下,一冲就能出来!”她是刚结婚的新娘!后来大家硬是把车从泥坑里抬出来了。乡亲们说:于老师救过许多乡亲的命啊!他就是我们最亲的亲人,为了他,我们什么都舍得!于维汉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舍得一切,而我们的农民兄弟姐妹,为于教授也舍得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吕永玉是丰田村农民,1959年从部队转业到玉门油田,参加过抗美援朝,杠过枪打过仗。他从玉门调到大庆油田参加会战,因家里孩子多吃不饱,就回到了丰田村来种地,日子过得很拮据。“文革”中,他在大队当民兵连长,那时于维汉被押到他们队里批斗。吕永玉不明白:于教授救过那么多人,这么好的大夫怎么还被斗呢!他知道于教授是好人,不能让于教授再遭罪了,老吕常让孩子给于教授送点吃的。在交往中,他听说于教授1948年就当军医了,两人就更亲近了。
   后来于教授的儿子小鸥到繁荣公社下乡,更是吕家的常客,逢年过节,他们总找小鸥来家吃饭,或在生活上给他一些帮助。小鸥过生日了,老吕把于教授爷俩都找来,全家像过年一样高兴。那时徐岸明老师来看于教授和小欧,总是住在老吕家。于老师只要到繁荣来,没有一次不到老吕家的。
    老吕家六个孩子,三个女孩,生活很困难。于教授他们总想为吕家做点什么。在二女儿吕惠玲(小名二丫)5岁那一年,看着这个胖乎乎十分可爱的小姑娘,于教授和徐教授商量把她带到哈尔滨念书。老吕两口高兴得不得了。可临上车,二丫变卦了,舍不得她妈。多年以后,小欧还常提起这个事。乡亲们都说,二丫要是跟着于教授走了,现在也当教授了!二丫也常说:“我没那个命!当时于大爷对我真好!一心想好好培养我。” 听说于教授去世了,吕家娘几个没少哭,不愿他走啊!


      8.“文革期间在富裕接受“改造”的日子
     于教授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文革”中没躲过那场浩劫。在哈医大经过18个月的批判改造之后,又接到了新的改造任务。
    1969年8月的一天的下午,于维汉被哈医大“革委会”领导叫去,通知他立即到富裕县繁荣公社边接受劳动改造边防治克山病。
    当晚在家简单的做了些准备,第二天就上路了。乘火车到富裕县时正赶上了发大水,通往繁荣公社的公路已经被洪水冲断,公共汽车停运,他们搭乘上了拉砂子的防汛车。走了一段路后,前面的桥又断了。在富裕县通往繁荣公社泥泞的乡路上,于维汉与同事背着简单的行李,急匆匆地走着,步履艰难,满脸汗水。于维汉头发蓬乱,胡子很长,但目光里闪烁着一种兴奋和喜悦。他望着路两边收割过的麦田和正在拔节绿油油的玉米地,呼唤着后面的同伴:“快走两步,就要到了!”于维汉与同伴步行了80多里路,晚上赶到了繁荣公社。尽管是来接受改造的,但于维汉的心情就像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一样兴奋。因为可以有工作干了。
    在被批斗期间,于维汉遭了许多罪,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在繁荣公社,他和一起来改造的谷伯起被关在村西头的一排新盖的空房子里。里面空空荡荡,地上铺着麦秸,把从“牛棚”带来的行李铺在麦秸上,白天强迫劳动,晚上挨批斗。在哈医大他尝到了当“犯人”的滋味,心情处在极度彷徨、无助、沮丧、悔恨、恐惧和失望的深渊中。到了繁荣公社,乡亲们给了他生活的勇气,他和同事坚信天一定会亮的……
    于维汉在繁荣公社克山病观察点上被批斗,当地群众主动保护他。比如,在批斗会发言中,一位老太太发言说,于维汉这个大坏蛋,天冷时给我家送柴火,给孩子送奶粉,还给过钱,这是安的什么心,这不是腐蚀我们贫下中农吗!比如,批斗会后,公社干部把造反派领到食堂吃大饼子就咸菜,而把于维汉送到食堂的后屋吃小米饭,翻开饭柜,里面是饺子,还有肉。当时,于维汉眼泪直流。
    折腾了几个月,造反派感到在病区无法搞臭于维汉,就把他押回了学校的“牛棚”。因为他们都忙着夺权,再一次把于维汉发配回繁荣公社。
    他来到繁荣的那一天,乡亲们和哈医大蹲点的老师推着自行车远远地去迎接他。老百姓听说于老师回来了,都跑出来看他,泪眼相拥,老乡拍着于维汉肩膀高兴地大喊,“于教授你可回来了!我们想死你了!”
    这次回来,于维汉很伤感,很遗憾。他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夜深了。农村的“防克”工作又开始了。我原本兴致勃勃地走访那些多么熟悉的乡亲,当我知道像薛起义、田文海,张守三等这些我治疗见效的农民兄弟已经死去的时候,我非常失望。他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老师。他们对我抱有希望,一些人临死前还打听我什么时候回来。我感到内疚,我辜负了他们的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争取一切可能争取到的时间,白天到村里巡诊,边给老乡看病,边请大家重新审查我的学术观点,检查我的科研路线。晚上,我整理笔记,思考问题。我决心更好地工作,尽可能地补上那些失去的时间”。
    一个雨夜,他去18号村(现繁荣乡新发村)抢救一个病人,病人脱离危险他冒雨赶回住地。又听说60里外的33号村⑦(现龙安桥镇兴裕村)又有一个病人等着他去救治。他对33号这个村子的老乡是有特殊感情的,上一次改造中曾在这里接受过强迫劳动,乡亲们给过他许多关爱。他马上骑上自行车往这个村子赶。天黑路滑,一路上不知摔倒了多少次,裤子破了,手和脸都受了伤,终于在午夜赶到了村里,经过一番紧急的抢教,病人转危为安。当于维汉在天亮时分离开村子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如果说“文革”前于维汉为乡亲们治病是出于同情的话,那么现在就是感恩了。在他人生低谷时,是老乡们给他温暖、给他信心,给他勇气。现在再为他们服务,他更是心甘情愿,全力以赴。
    繁荣公社有位叫刘家训的大队医生和于老师一起搞过“防克”。1966年冬,于维汉看到天上飘下雪花,克山病的高发期到了,他用写检查材料的纸给刘家训写了一封信,偷偷寄了出去,让他转告其他“防克”员注意观察老病号的病情变化,继续抓好防治点改善膳食的试验,提醒社员天冷后搞好防寒保暖。在信上,他还让他们准备好药品和器械,准备随时抢救病人。刘家训接到于老师的信,读着读着就流下了眼泪。后来,他们不断往来的书信成了刘家训获取“防克”知识的渠道和增长才干的平台。刘家训感慨地说,在“文革”中于老师给我办了个“防克”“函授班”。他和于老师成了最好的朋友。“文革”后他到哈尔滨时,于老师还请他到家做客,以后就像亲戚一样走动了。
    于维汉在这场暴风雨中练就了他非凡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于维汉在总结“文革”十年的经历时说到: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肯定忘不了你,关键时刻还会保护你,还会拥护你。“文革”后我的群众观点更强了,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更高了,这是我的一个大进步。还有一个体会是,这么大的国家不能瞎折腾,不能穷折腾了!一折腾就会死人的!如果不是“文革”折腾,克山病能早解决十年!
    于维汉和他的同事在“文革”前对克山病的防治和研究是初步的探索,在“文革”后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带来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克山病的防治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30多年的“防克”,富裕县繁荣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富足了,生活好了,克山病没了。当年,繁荣乡不足200平米卫生院已被1 2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所代替,于老师培养的“防克员”都成了卫生领域的骨干。繁荣乡已成了县里的长寿之乡,80岁以上的老人139人,90岁以上老人40人,60、70的老人比上世纪五十年代40岁的人都健康。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人类创造了社会。繁荣乡发生的一切变化,都要感谢一个“伟大”人物——于维汉。繁荣的乡亲们怀念于老师,呼唤着像于维汉这样的置生死于不顾,为“防克”流血、流汗,甘愿吃苦遭罪、受累的大教授!
                  (作者单位:中共富裕县委党史研究室)
参考资料:
    1.富裕县志。
    2.《于维汉传》,2012年9月出版
                                                                           (声明:未经本人同意,一律不得转载!  

~W~WRGRA7MG24WO7~}NSMES.png
(WK}}%PD_H%WZ6`YSR3A1$8.png
}4U(]8UQCO$P%HQY$M`77T1.png
HRHKES{ACV7VSHC$5OAD}`M.png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发表于 2019-11-2 21: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感谢政府 还能记得人民英雄,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2 18: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历史是不会忘记每一个对人民有贡献的人的。于维汉这个地方病的克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2 16: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我就是繁荣的,小的时候听家里说过于维汉的故事

点评

富裕人民永远怀念于维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2 16:29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6: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鹤岗
大圆镜2015 发表于 2019-11-2 16:11
我就是繁荣的,小的时候听家里说过于维汉的故事

富裕人民永远怀念于维汉。

点评

这个前辈的名字我以为永远尘封到脑海里 但是没想到 人民还会记得, 可喜可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1-2 21:02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发表于 2019-11-2 21: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仇福海 发表于 2019-11-2 16:29
富裕人民永远怀念于维汉。

这个前辈的名字我以为永远尘封到脑海里 但是没想到 人民还会记得,  可喜可喜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营业执照|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富裕信息网 ( 黑ICP备20003456号 )

GMT+8, 2025-8-4 00:16 , Processed in 0.199344 second(s), 6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