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富裕县解放初期党政 机关干部与群众的同甘共苦
王士杰
富裕县历经日伪统治1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但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战火仍然在东北大地燃烧,同时土匪四处骚扰,人民群众仍然处于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直到1946年春,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富裕县,成立了人民政府,富裕县才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由于当时整个东北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各级党的领导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各县在财政上要自给自足,保证供给,支援革命。 从1946年建立财政起到1951年全国财政统一止,富裕县的财政来源主要靠农民交纳的公粮收入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小型加工业收入来维持全县党、政、军的费用及教育支出。至于对交通、卫生、文化等事业还只能考虑应急之需。全县人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因此,党政机关也同样处于艰苦阶段,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生活上与人民同甘共苦,以取得人民的信任,从而保证支援前线,观固后方。 我从1946年春参加政府工作到1952年春离开富裕止,基本上从事财粮工作。回忆起来,当时的财粮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了上级党、政组织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记得1946年到1948年这段日子里,我们是千方百计开辟力所能及的生产门路,开了两处烧锅,除了烧酒外,还搞点粮米加工;办了两处杂货店,开办两处大车店,组织了进省城的马车运输队,经营两处县办农场,各区政府也都自己耕地,基本上做到粮食、蔬菜、猪肉自给。 在各项必不可少的经费开支上也做到了精打细算,节约支出。不论在县直机关和各区政府,基本上没有买过办公用纸,而是把伪政权留下的废旧公文纸翻过来利用;干部、战士工作、学习用的笔记本也都是用废纸订起来的,就连县委、县政府领导也没有发过笔记本。县委、县政府每年冬天需要取暖,但我们没买过一吨煤,而是将日伪扔弃的碎煤掺黄土做成煤坯子用来取暖。当时的室温只能保证不冻坏手脚,还作不到暖和。至于当时的生活,虽然有统一的供给标准,但由于富裕县经济基础太差,所以只能维持低于供给标准的水平。我记得当时的供给标准是:每人每日粮食-斤半,其中细粮十分之一,油5钱、盐4钱、菜一斤半,每人每月肉3斤。但我们全县各级组织的实际供应是:早饭玉米面大饼子,大锅菜(基本上是随季节的蔬菜);午间高粮米饭,大锅菜;晚间玉米大大碴子粥、咸菜。每个星期天吃两餐,早餐改善伙食为细粮,菜仍然是大锅菜,但有猪肉,这就算美的享受了。穿的标准:每人每年一套单衣、一套衬衣、一套棉衣,单鞋两双、棉鞋一双,就当时东北地区贫困状况,所发棉衣的衣料都是很差的,多是白市布染染色,那时干部、战土穿带补丁的衣服是常有的事。当时县、区领导为了使干部、战土都能有个健壮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以适应当时艰苦的斗争环境。号召自己动手生产蔬菜、养猪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各部门都利用一些时间种地、养猪。特别使我难以忘怀的是1948年春,县委、县政府从领导干部做起,带领全县人民渡过春荒的情景,仍然是历历在目。 1947年秋,富裕南部四个区遭受了严重的秋涝,灾情使庄稼减了产,转年春,大部分群众缺口粮,牲畜缺饲料,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春耕和夏锄。当时省政府发出了号召,要求各县一定要做好救灾工作,保证春耕和夏锄,一定要战胜灾荒。 我当时负责县财粮科工作。在救灾期间组织上委派我负责调运省里拨给县的救灾粮工作,我日夜将讷河、龙江等地调运来的大量粮食发给灾民,当时灾民用这些救济粮掺上野菜等来渡过灾荒。我们县直机关、区政府干部、战士每天都要节约一两到二两粮食支援救灾工作,在长达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吃的都是粗加工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按供给标准可以吃中灶伙食,但为了与人民同甘共苦,他们也和一般干部战上一起到大灶房吃饭。 伴随灾荒的是瘟疫的流行,不少群众患了伤寒,我们干部、战土也有染上传染病的。当时还缺少药品,只能靠一些民间土法治疗。救济粮还没运完,我就患上了伤寒病,发高饶,卧床达两个月之久。县政府领导去家看望我,还送了几斤土豆淀粉,因当时没有细粮,这使我很感动,它充分体现了领导干都与下级的亲情感情。 我们在那几年里,一直过着低标准的生活,节衣缩食,坚持着工作和斗争。但我们的精神是充实的,对革命前途是乐观的,这种精神在恢复生产、支援革命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思想基础。40年前的生活已无法与今天相比,但我们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后到富裕县工作的同志,愿你们继续保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振兴富裕而奋斗。
作者简介:本文是作者于1988年9月10日写的回忆录。作者在富裕县解放初期从1946年春在富裕县参加政府工作,任科员、科长等职,基本上从事财粮工作,1952年春离开富裕。离体干部,离休前任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