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幽默流笔端
“个体‘会仙餐厅’开业了,在一片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中,一群头戴大沿帽,腋下夹着公文包,身着工商、防疫、税务、公安服饰的工作人员,像参加集会一样蜂拥而入......”这是去年4月20日获第三届《人民日报》漫画大赛纪念奖的一幅漫画作品,题曰《“特邀”顾客》。作者是青年漫画家范海琳。 22年前,范海琳出生在通南沟北岸的富盛村,是家乡美丽的小河和迷人的田园风光,丰富了他的艺术细胞。从六七岁开始他便不知不觉地画了起来,他曾经画过15集的《岳飞传》,画过山水,画过国画......总之,他画过一切感兴趣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都是自觉地,默默地自我陶醉。说起来也叫人捧腹大笑,学校一位老师的嘴角有些歪,一次,当这位老师讲课的时候,他竟冒昧的在老师的眼皮底下画起来,画得十分形象逼真,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其实他并不是戏弄老师,而是老师的嘴角吸引了他,他才被动地画了起来。从此。学校的美术老师发现了这位具有艺术天性的学生,渐渐地引导他接触各种绘画知识。15岁那年,范海琳背着画夹到通南沟岸边写生,蔚蓝的天空上乌云密布,在乌云的缝隙中放射出太阳的万丈光芒,景色是那么的壮观,他抓住时机贪婪地画了起来,当大雨临头的时候,才想到回家,怕把画淋湿了,他脱掉外衣把画夹包裹起来,冒着深秋的大雨,在泥泞中跋涉了近一个多小时才到家。画虽然保住了,但他却因此染上了一场重病。 80年代中期,富裕漫画群体在华夏大地上崛起,著名的漫画艺术家华君武并为漫画组题词。一次偶然的机会,范琳琳在电视上看到了富裕漫画组的报道,于是,他诚恳地给漫画组组长张新华老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并索取作品。绿色的使者传递着师生之间的情谊,1988年7月11日,范海琳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父母的护送下他来到富裕漫画组学习。 漫画组是一个群众团体,并不是专业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授课。范海琳的家离县城40多公里,又不能通勤,在张老师的帮助下,他住进了文化馆值班室,没有锅灶,他从商店买来电热杯,一日三餐水煮面条,停电时买根麻花儿嚼几口,或者干脆节约一顿,常常是饥饱不均。尽管生活很艰苦,他还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张老师也经常辅导他,使他的作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同年9月21日,他的作品《网开一面》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京举办的《富裕漫画》展览,这是他作画以来第一篇登上大雅之堂的作品,也是他走向漫画世界的一个新的起点。
范海琳的漫画作品集变形、比拟、夸张融为一体,既讽刺又幽默,既辛辣又诙谐,这和他多元化的生活劳动是息息相关的。初中毕业后,他曾经到过大庆油田、科尔沁草原、大兴安岭腹地、乌苏里江畔做过工、牧过羊、开过拖拉机、放过木排......1987年春天,他到大庆油田打工,在农贸市场上看到一些商贩提着口
袋拼命奔跑,原来市场工商检查员来到了。去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漫画《闻风而逃》就是在此基础上构思创作的。 一年,在人类历史上是暂短的一瞬间。然而,范海琳却争分夺秒地学习,不停地创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去年他被黑龙江省漫画专业委员会吸收为会员,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儿童漫画》、《婚育百态漫画集》等10家报刊和画集中发表漫画作品16幅。他的作品曾经4次入选国家、省、市美术家协会、漫画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漫画展览。日前,范海琳创作的《客车乎,货车乎》,《爱的凝聚力》,《大象的幽默》等10余篇作品已经寄往各级报刊。此外,他在老师的辅导下,精心地构思一幅漫画力作,准备参加日本《读卖新闻》报7月份在东京举办的国际漫画大赛,但愿他的作品更早地问世、入选。
原载于《鹤城晚报》1990年7月7日 徐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