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965|回复: 2

[富裕往事] 于毅夫主席与富裕(姜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3 09: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

于毅夫主席与富裕

                                                                                         姜  黎


    于毅夫是东北解放初期首任的嫩江省主席。当时嫩江省共辖一市、二旗、十七个县,富裕和依克明安旗亦在其管辖之内。日本侵略者虽然投降了,伪满洲国也垮台了,但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洪荒初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日伪残余势力以及匪特的暗中破坏,工作危险、艰苦、繁忙自不必说,以国民党黑专专员赵岳山为首的反动派制造的夜袭嫩江省政府,妄图杀害于主席抢夺省府现金,造成秘书长马识途和几名警卫人员牺牲以及军火列车在鳌龙沟被袭等重大事件,震惊了全东北。
    在严酷的斗争面前,他立场坚定,头脑敏锐,认真贯彻党的斗争路线和群众路线,脚踏实地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人们的好评,尤其他艰苦朴素、为人热情、毫无官气、始终保持老八路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为富裕县做了几件令人难忘的事。
   
    一、保护《大藏经》

    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1947年土改运动中,于主席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土改工作极为关注,他三令五申一定要注意党的政策,区别对待,除了那些极少数投靠国民党反动派的蒙奸外,对少数民族的其他上层人士、地主、富农、寺院喇嘛,都要予以保护,等待他们觉悟后主动把土地奉献出来,一定要做到少数民族站在共产党方面。比如依克明安旗,原有大片土地已在清末民初出放完毕,土改时只剩下旗属附近一小块地方和几个村屯了。解放后,伪旗长(贝子)被打倒,财产被群众分了,1948年,省政府鉴于该旗建制已名不符实,便决定将其取消,划归富裕县管辖,列为七区。
    当年10月,富裕县政府从河南(富路)迁至宁年(今富裕镇),无处办公,暂借铁路公务段小二楼(日伪时期建的)办公。他们建议把依克明安旗贝子府和喇嘛庙拆了,将砖瓦拉来建房,衣柜、挂钟、穿衣镜、桌椅等物品归公,政府照办了。至于庙里那些法器,当时认为是迷信的东西,有的被群众私分了,有的当废铜烂铁卖了,只有贝子戴过的一顶帽子,可能是巴桑当年赴热河朝觐时乾隆皇帝赐给的,被北京一位收藏家看中买去,换回两车小麦,分给各家做麦种,因当年大旱而绝产。
    当地干部群众变卖文物之事被于主席知道了,他特意指示要重视民族宗教政策,并独具慧眼地指示把《大藏经》送交齐市大乘寺收藏,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该旗这部《大藏经》,蒙民称《甘珠尔经》,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蒙民捐银数百两,派克什格喇嘛赴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购回的,共108部,藏于“大智寺”,该经为西藏铁版阿拉腾巴拉,与其它寺庙购于北京和五台山的木版大为不同,属国内珍品,也是“大智寺”的镇寺之宝,逢年过节,蒙民则轮流请之家中供奉,一般为三日,用以消灾祈福。由于他的关注,才避免了这部重要文物的流失。

    二、关注富裕灾情

    1951年8月下旬,阴雨连绵,嫩江水位急涨,富裕江堤有决口危险,县政府派人员检查了六区(塔哈大高粮段)堤防,制定了抢险计划。9月2日,县政府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及三区(富裕镇)、七区(富海)民工4000余人抢修富裕镇堤防,同时派出干部分赴沿江各村屯领导防洪抢险,动员被水围困的富宁村、东吉村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黑龙江日报》也报导了嫩江洪水的消息,接着省政府于9月4日发给大批草袋、麻袋、土篮子等物资,并动员市内军队、学校、铁路局及省直机关干部和市民13000多人上堤抢险。同日,于主席主持召开紧急防洪会议,又从机关、部队、学校动员1000人,从克山、白城、泰来调来2000民工进入各堤段。之后,于主席和王梓木副主席亲临现场指导,并从富裕县乘船到东房子村,代表省委、省政府慰问受灾群众。
    据当事人回忆:那年全县发大水,淹得够呛,东房子地势低洼,但一条垄也没淹着。于主席等人曾亲自到堤坝上视察,见全村男女老幼都在筑堤防洪,上有七十岁老人,下有七八岁儿童干得热火朝天,深受感动,他见到姜成恩母亲姜梁氏在泥水里抱着大垡块滑倒了,他还上前搀扶、问话、表扬。后来,几个村干部到齐了,于主席对高甫洛说:“老高,你先说两句”。
    高书记平时开会就好抱一摞子书,喜欢照本宣科,今天在于主席面前有些紧张,拉着长声说:“你看看,今天,省主席——于毅夫,在百忙中……”
    听到这里,于主席不耐烦了,打断他的话:“老高,你拉个长音瞎嘞嘞啥?就直接说我干什么来了!”造的高甫洛满脸通红。
    当他听到村干部姜成伟汇报说我们村地势低洼,离嫩江近,不能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得水不来先叠坝时,于主席高兴地接过话头说:“你看看,你看看,水不来先叠坝,这是多好的经验,如果都能象东房子这样,把工作想到前面去,这次大水咱们得减少多少损失啊!”
    不几天,《黑龙江日报》头版就以“水不来,先叠坝”为题,介绍了东房子防洪经验,9月11日,《黑龙江日报》又发表了于主席的著名文章:《我们始终和人民在一起——记东房子村党政领导群众战胜水灾》的文章。他离开东房子时,由村民赵安奎划船送到富裕。据说他到杨屯时见没有动静,指问村干部杨贵海为什么没有抗洪的行动?杨答水涨到一丈也没事,于主席严厉地批评说,那要涨到一丈二呢?!后来赵安奎逢人就夸奖于主席待人亲切和蔼,有原则性,但没有官架子。

    三、亲自调查认定一个民族

    1952年4—5月间,于主席亲自带领工作组两次到富裕县五家子村进行民族调查,驻村12天,弄清了这个村的民族情况,全村139户,其中五家子屯59户,共有吉尔吉斯人46户,蒙古厄鲁特人9户,达斡尔人1户,汉人3户。吉尔吉斯人194人(男101人,女93人)。这次调查,确认了几百年来没有民族名称的吉尔吉斯人的民族成份。了解到这个民族的首领是达瓦齐,在清乾隆二十年清征服新疆准葛尔部时被充军发配到黑龙江的,来时人数很少,由巴尔虎蒙古官看管,不能讲本民族语言,只能讲蒙语称自己是蒙古人,因长相不同,《龙城旧闻》称其为“色目人”。
    此次确定了民族成份之后,吉尔吉斯(后称柯尔克孜)人从心眼里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他们感谢党拯救了这个即将灭亡的民族。于主席还亲自撰写了《嫩江草原上的吉尔吉斯人》的调查报告,发表在《黑龙江日报》上,这对饱受民族压迫的柯尔克孜民族是莫大的鼓舞。此后,他们可以派代表到北京参加观礼,见到毛主席,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于主席在调查中还记录了多克尔扎布老人讲述的“达瓦齐王子的传说”和“雅衮莫尔根箭射乾隆皇帝”的两个民间故事。这两个故事正是反映了少数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丰富黑龙江省的民族民间文化宝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0年,因为翻译上的误差和民族意愿,吉尔吉斯改称“柯尔克孜”,从此黑龙江省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不能不说是于主席的历史贡献。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发表于 2019-11-23 13: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一代伟人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3 0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handshake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营业执照|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富裕信息网 ( 黑ICP备20003456号 )

GMT+8, 2025-8-4 09:46 , Processed in 0.212571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