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华同志来富裕县参加土改的经过
庞洪岸 仇福海
庞华,1920年2月22日生,河南省西峡县魁门关村人。1940年7月奔赴陕北,9月,到达陕甘宁边区在杨坡头见到习仲勋,并由习仲勋介绍进入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学习。1945年4月入延安大学行政学院财经系学员,9月,延安北上第二纵队四大队干部。1946年8月到富裕县参加土改工作队,后任三区(注:当时的富裕县宁年区,现富裕县富裕镇,以下全部称宁年区。)区长、县政府秘书兼机关党总支部书记,县政府财政科科长等职,1950年3月离开富裕县,在富裕工作了三年半时间。庞华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在富裕的这段时间,是最值得回忆的,是最难忘的。离开富裕后,先后任太原第七冶金公司管道公司副经理、太原化工厂副厂长、太原氮肥厂副厂长、化工部第十化工建设公司经理(银川)、大港油田炼油厂副厂长等职。1997年5月20日在天津逝世,享年77岁,22日,遵其遗愿,骨灰撒向大海。庞华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竭心尽力,辛勤操劳,付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延安到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根据东北的形势和党的任务,党中央决定派出一批军队和干部到东北建立巩固根据地。9月19日,庞华随所在的延安大学的第四纵队第四大队从延安出发,步行奔赴东北。到张家口后,庞华因患肺病不能随队伍继续前进,于1945年12月至1946年2月住院治病。出院后,在宣化卫生局工作了2个月。1946年4月,庞华从张家口启程坐木炭烧锅炉的闷罐火车前往东北,经历了一路的艰辛和困顿,同学们在车上都背靠背睡觉。在洮南休息两天后,向齐齐哈尔进发。这时大家很担心天气,在张家口时听前线来的同志说东北冷的狠,而他们穿的还比较单薄。 三天后到达齐齐哈尔,住在距西满分局1公里远的伪满公署里。这里的市场上到处是卖破烂的小贩,有中国人,也有日本妇女。饭馆里、澡堂里大部分女招待是日本人。市场上有几条街是妓院,戏院子里老板娘也带着妓女拉客,妞妞捏捏丑态百出。从延安来的同志实在看不惯。有几个同志去澡堂洗澡,进去后女招待要给搓澡,他们吓不得了。回来后讲给大家听,大家又是气愤,又替这些人悲伤。组织上很照顾这些新同志,每天给1块大绵羊红军票供花销(注:当时齐齐哈尔还没银行印发的票子,用的是苏联红军票,上面有个绵羊图案)。 休息整顿五天后,他们前往哈尔滨市接受培训和分配工作任务,住在南岗的一栋楼上。闲暇时间,庞华与同来的同志一起到外面看了一场电影。当时正在开展纪念李兆麟同志牺牲活动,同志们还去看了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暗杀现场的那栋小楼。刚刚解放的哈尔滨,晚上到处都能听到枪声,尽管外面有战士站岗,但仍然睡不踏实。三天后,东北局的领导给延安来的同志们讲了东北的形势任务,东北行署副主席林枫和林彪也做了报告。最后,一部分同志留在哈尔滨搞青年工作,一部分留下来筹备东北大学,庞华等同志又被派回齐齐哈尔,等待西满分局分配工作。
被派到富裕县宁年区开展土改和建党建政 1946年4月24日,齐齐哈尔解放,归西满分局领导,李富春任西满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黄克诚任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庞华一行到齐市的时间大约是七、八月间,当时西满分局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动员干部战士下乡,去发动群众,全力以赴保护建设根据地,开展土改运动,清剿土匪,建党建政、发展生产和支援前线。陈云同志给新来的同志做了形势任务报告。陈云指出,党中央派我们来东北的目的是巩固东北根据地。陈云强调:东北的形势极其严峻,群众对我们不了解,国民党残余势力很嚣张,地主武装极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当地的“胡子”(注:土匪)也很猖狂,我们没有退路,如果做不好工作,将死无藏身之地。陈云要求:只有发动群众,才能站稳脚步。他动员大家走进农村,走进群众,发动群众支持革命。经过这一次动员,庞华等热血青年情绪很高,决心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 西满分局将延安来的干部组成工作团派到嫩江省所属的各县(旗)开展工作,向富裕县派出一支20多人组成的工作队,帮助富裕县委开展土地改革以及建党建政等工作。庞华等几位延安的同志加上西满分局三四个人被派到距离齐齐哈尔北60公里的宁年区。当时土改工作队的构成是:队长:郭述申,西满分局组织部长(未到任);副队长:高凤歧,曾任李富春的秘书,解放后在国家计委办公厅工作,队长不在时主持工作;史治平,原在延安大学校部,到延安大学前是晋察冀宣传队青年团书记;工作队员:拓彬,即延安来的郑拓彬同志,后到满洲里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外贸部部长;符荣,后在吉林财经专科学校工作;郑伯均,后来去大连港口工作;王东山,后去景星当区长;刘仁光,西满分局派来的宣传员,十七岁;小王,是队长高凤歧的警卫员;还有一位同志及两名战士,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面对新的任务,要迎接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这些热血青年内心充满激动,同时也充满信心和决心。土地改革怎么开展?阶级成分怎么划分?西满分局要求下乡前必须对中央有关决定学懂吃透。西满分局在齐齐哈尔对工作队开展了先期培训,对中央关于怎样分析阶级的文件和贫雇农路线问题、坚持职工运动中的正确路线,反对左倾冒险主义文件进行了学习,研讨了陈云同志1946年4月在工作团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和四篇社论、两个新闻报道等文件。还了解和掌握怎样分析阶级,把握好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工人(包括雇农)五种成份的划分。最后由铁路局的同志介绍了宁年区的社会情况和人情风俗。 鉴于当时西满根据地反动武装残余势力仍然很猖獗,斗争还很激烈,为了保证土改队员的安全,庞华等十几名同志出发前将从延安穿来的灰军服换成黄军服,每人配备了一支日本造全新的44马枪,50发子弹,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大家非常高兴。 1946年8月9日,庞华一行坐两个多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富裕县宁年区。至1948年4月离开,在宁年区工作了20个月。这段时间是庞华革命生涯起步的关键时期,直接接触群众,直面矛盾和问题,开启了革命斗争生涯。 下车后,区委书记石拓同志接待了工作队,在石拓介绍情况以后,大家进行了研究分析,决定分三个小组。第一组由郑拓彬、符荣带队在车站村访贫问寒,第二组由史治平、庞华负责到街基村,第三组由高风歧、郑伯均负责杨家屯村。住宿安排在满昌酱果铺,工作队自己做饭,满昌号的掌柜招待得很热情。 宁年区有车站村、街基村、杨家屯三个村。这三个村相距七八里地。车站村由六七百户人家组成,主要成分是工人,以车站职工和一部分手工业工人组成;街基村是区政府驻地,也是伪满时期的警察署所在地,这个村有商号、作坊、大车店、饭馆等,主要是商业和手工业户,大部分人家都是富裕户;杨家屯村的住户以农业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贫农多。原来的保甲长都是本地人,有三四户地主与伪官员的关系比较密切。 当天,区里就通知各村农会干部来与工作队见面。晚上,三个村的农会干部来看工作队,街基屯的农会干部叫王某某,穿个大褂,邪个眼,是个街流子,看上去很奸猾,见到我们点头哈腰,进门时给工作队队长和副队长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 第二天,全体工作队员穿着新军服挎着新手枪(注:当地群众叫马枪)到街基村和杨家屯村转了一圈,走起路来还挺起了胸膛,很整齐,老百姓和市民不知道这支部队是干啥的,但都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从第二天开始,三个组十几个人同时离开满昌酱园,搬到贫农家里去住。第二组史治平和庞华两人在街基村外号叫老黑家住,他家是以开磨房为主。家里3口人,家里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因为怕“老毛子”(注:指苏联军队)糟蹋,留着长发女扮男装。史治平和庞华住了几天后,考虑到要与贫困群众联系紧密一些,又搬到一个耪青(注:扛活,无土地,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老马家住。马家母子二人生活很艰难,没有铺盖,土炕上连炕席(注:东北人用芦苇编制成的放在土坯炕上的席子)也没有。对面是一家姓李的6口之家,生活虽然也很拮据,但比马家略好一些。马家向老李家借了个炕席给他们铺在炕上。尽管吃住艰苦,但庞华从不叫苦,心里充满着对工作的执著和对农民未来生活的向往。
在宁年区做的几项重点工作 富裕县的土改工作从六月份开始,工作队来到宁年区时,以发动群众清算土地为主的反奸清算运动正处于攻坚阶段,富裕县正在发生着有史以来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封建制度正在被彻底铲除,农民正在翻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庞华很快投入到土地改革的洪流中。 改善干群关系,树立共产党形象。抗战胜利后,宁年区的地主建立了维持会,维持会人员都是伪满政权的爪牙。1月9日富裕县解放,2月,一些维持会改为解放会,但只是换了名字,仍然为非作歹,把大批的财富、粮食、两千多领布、油杂货用十几辆大车运了一个多月。嫩江军区在宁年部署了以骑兵为主的驻军部队,因工作纪律松弛,驻军部队把从大财主家算出来的钱带走了,还拉走了两大车布;骑兵从鸿泉涌烧锅弄走了八十多万现款,骑兵教导员不接触群众,与群众打官腔,所以这一带群众对共产党印象不好。5月,杨忠昌被任命为区长,他们很少走出机关,与农民接触少,因此农民对共产党印象不好。1946年6月14日石拓同志任区长后,就着手改善军政关系,他还撤掉了一名排长的职务,情况有所改观。工作队到宁年后,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入到农民家中访贫问苦,宣传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主张和党的土改政策,开展斗争地主、开展剿匪,组建农民自己的农会组织,注重发展生产等,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经过工作队的努力工作,宁年区后来的“砍挖”运动、划分阶级成分、平分土地、纠正土改运动中的偏差等工作都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威信在群众中树立起来了,保证了土改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都取得圆满胜利。大家说,共产党是大救星,是活菩萨,来帮助我们来了。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平分土地工作中,贫下中农分好地,地主富农分差地。1946年8月31日上午,庞华参加农会分配牲口。农民在估价中说价太低,党牲畜分到他们手里,又说价太高了。针对个别农民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实际,接受上午的教训,下午时改变了分配方式,庞华决定把物件、衣服、木制品、家具等交给不参加分配物品的人,先公平地分成若干份,然后再向各组分发,免去了大家的吵闹。庞华记忆最深刻的是解决三合村土改初期出现“半生不熟”问题。工作队开展了“煮夹生饭”,重新组建了农会,把“漏掉”的两个恶霸地主交给群众斗争,群众情绪高涨,争先恐后搞土改,新分地主土地671垧,自愿组织了26个合伙班子,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生产和斗争中。在对敌斗争中,工作队对街基村的3个斗争对象进行了重点处理。黄甲东,是敌伪时期合作社(兴农社)主管,他为非作歹,欺压老百姓,国民党统治时期当上了维持会委员,一跃成为财主,对人民非常苛刻。斗争前被政府和骑兵团罚了两次,斗争中没收他的财产分给了贫民。卞成云,是一个地方恶霸,生来强悍,贪占成性,心肠狠毒,勾结官方设局开赌场欺诈人民的血汗钱,人们对他恨之以极,解放后还继续给国民党工作。韩玉积,原是满洲国富裕开拓团的一等翻译官,依仗日伪势力欺诈百姓,就拿劳工钱说,该发给20元,他只给15元;该发给30元,只给20元,他每年年终把盘剥的钱寄回家里的都是几十万元。土改时,他的六间房和一些衣物都被没收分给贫民。 慎重做好划分阶级成分工作。工作队很注意掌握政策界限。认真学习划分五种成份的标准,调查参加农会的会员是否三年参加劳动?针对群众由于愤恨打死人的现象,提出打死人要取得工作队事先同意。划分阶级成分首先要评定等级,一般分为四等,一等是贫农,二等是一般过得去,三等是中农,四等是富农。1946年8月30日上午,庞华带领干部去了街基村第11组,组长是张立起,这一组共有16户。集合召开会议费了很大时间,因为有一户去给农会拉果苗,另一户去打羊草,所以只来了14户。上午评定完后,下午交给农会研究通过。这一组小商户人家多,经过评议,共评出一等户5户。二等户9户,三等户2户。其中,王友和李财两人是农会干部,工作做得也很好,他们在评议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张立起家共四口人,家里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过得去,所以大家给评为二等。李财家有四口人,虽然是一个缝鞋工人,但是生活还是赶不上一般人家,而且外欠大家钱,被评为一等。丛金泰家三口人,家里有车马有房子有衣服,一样不缺,他家属于中农以上,被评为三等。庞华每天都是像陀螺一样不停的运转,街基村的每家每户都去过,每家的情况都了解,与农民处得来,交往的好,养成了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的好习惯,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奠定了后来走上领导的素质基础。 动员群众参军支前。从1946年8月到11月动员了三次新兵入伍。每次都是区里组织开欢送会,新兵挂红骑马,在街上、车站游行,会餐后交给带新兵的人。11月,为了给前线队伍输送过冬物品,区政府开展了征收乌拉草工作,每10斤乌拉草换1斤小米,农民送的非常踊跃,共征收了约20多万斤。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为满足军需,区里组织用乌拉草编织草袋子,用于装公粮。
修复宁嫩铁路。八一五光复后,苏联红军驻在东北,拆掉运走了原来北满铁路,1946年11月开始,庞华参加了修复宁年至嫩江铁路工作。区里召开了动员会,齐齐哈尔市铁路局长郭宏涛在会上讲了话,庞华代表宁年区政府作了动员,动员全区人民为修复铁路贡献力量。当时修铁路1公里1万元(注:当时的货币单位)投资。钢轨全是齐齐哈尔市运来的。庞华强调,正确理解苏联红军拆除铁路等行为的历史局限性,从中苏友好的前提出发向群众作了解释工作。还对苏联红军发行大量货币也作了解释。庞华要求,要保护好修路的物资。庞华的讲话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宁嫩铁路修复至1947年2月完工。 修建富裕至宁年九座木桥。当时的富裕县政府所在地在现在的富路镇,从富裕去往宁年(现富裕镇)要通过50里地的多支流的乌裕尔河湿地洼地。伪满时期架有九座木桥,1945年秋被水冲坏七座。县民主政府几经计划重修,困于财力民力不足延至1947年冬。11月初,县委争得省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加之富裕区和宁年区各筹资金300万合计600万元,决定新修五座,维修四座。从1947年12月2日开始,至1948年2月8日完工,历时3个多月。在修建过程中,庞华被选为修桥委员会委员,被分配到工程股做监修,主要负责监督桥梁工程进度与实施状况。庞华同志通过参加铁路修复和公路维修,了解和掌握了工程施工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工程施工经验,为离开富裕后多次承担工程建设的领导任务奠定了基础。 开展了政权建设。新政权和民兵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建立13个村的农会和村政府,调整了农会干部,区里经常开村干部会。很多村子起了新名字,如胜利村、和平村、三合村,李地房子是大地主李永海根据自己的姓氏起的旧名字,工作队起了新名字叫新民村,意为新时代的农民。区政府设立了财粮、民政、武装干事,还设有拘留所。区里建立了30多人的区武装小分队,队长由新四军三师派来的陈振朝负责,区小队可以随时抓人放人,对有些违法富农还要罚款、罚工等。村民兵队长会同公安局负责全区治安。区上还有两辆大车,由区小队战士赶车,负责路查与客运工作,同时也是区里的一笔财政收入。由于铁路修复,1947年初,宁年区在车站建立了贸易商行、粮站、工商科等。杨家屯还住了几百名伤员,工作非常忙碌,宁年区的工作步入了正规。 1946年11月,发动群众反奸清算基本结束,土改工作队撤回西满分局,庞华和史治平均留在宁年区工作。是月,史志平被任命为宁年区区委书记。1947年2月,经史治平、袁克让介绍,庞华被批准入党。同时入党的还有齐化龙等几个区的老同志。1947年3月,庞华被任命为区长,工作任务一天一天加重。
到富裕县政府工作 1948年4月,庞华卸任宁年区区长到县政府工作。8月,县政府财粮科分为财政科和粮政科,庞华被调任财政科科长,至1949年6月卸任,在任10个月。1948年赶上秋涝,农民受灾严重,省里发放了包括省黑棉布等大量救灾物资,解决农民的棉衣问题。庞华和科员王士杰、赵风山、郭XX四个人具体负责发放救灾物资作。各区政府持介绍信,需交少量的农产品。发放时布要一尺一尺丈量,逐笔登记。没粮的区村可以交乌拉草换布匹。这样解决了3000多农民的过冬棉衣问题。不久,胡美玉同志调入财政科,充实了工作人员。 1948年11月,庞华兼任政府秘书。秘书工作的很多任务都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这段时间,庞华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调研,陪领导下乡检查指导工作,写材料等一些事务上。为了帮助朝鲜族群众改善生活,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1948年夏,庞华带人去朝鲜族聚居的龙安桥村住村了解民情。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朝鲜族男人待在家里做买卖、喝酒,农活、家务都由妇女承担,妇女劳动强度很大,而且妇女对男人特别恭敬。即便男人下地干活,吃饭时间女人也要到地里给男人送饭,男人吃完,女人才吃。翻译告诉他,这是朝鲜族的老规矩,庞华动员他们多到汉民村看看,多交流。1948年11月,庞华去福合区一个村子调查土壤情况,做土地分析,住了几天,结合实际提出种植的品种和作业方式。庞华还参与了县政府搬迁的决策论证和搬迁工作的安排部署,使搬迁得以顺利进行。由于当时的县政府在现今的富路镇,大部分区村到县政府办事开会要通过乌裕尔河,交通十分不便。1948年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解放了,嫩江地区的土匪基本肃清了,经济恢复了,各项工作也走上了正规,县政府适时搬迁到了嫩江北岸陆路和铁路比较发达的宁年区,在火车站附近的一栋两层楼上办公,还有两个院子。1949年7月,史治平被任命为县委书记,由于史志平对庞华的了解和信任,也出于全面锻炼提高庞华同志工作能力和水平考虑,11月,县委决定庞华兼任直属机关党总支书记。在此期间,庞华作为延安来的干部,特别是在土改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县委把庞华作为了重点提拔对象,准备赋予庞华更艰巨的工作任务。 1950年3月,嫩江省委决定调庞华同志到东北局支援恢复经济建设,参加南满工业恢复及沈阳城市工作。庞华离开了富裕,与100多名干部到驻在齐齐哈尔的西满分局集合,奔赴了新的岗位。
参考资料:1.《庞华自述》,庞华著,2000.2 2.《中国共产党富裕历史》,中共富裕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著,2013.7 3.《庞华日记》 4.《黑龙江省富裕县政军统群系统组织史资料(1946—1987)》,1988.8 5、庞华之子庞洪岸提供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