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智
徐景宏先生是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 受他的影响,让我的思想和语言在与这个世界尚未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从喜欢作文开始爱上了文学和写作,以至于我的档案中关于老师证明的一栏里,大都是徐老师的名字。成熟些后,当我每次想起老师或面对老师的时候就会觉得,在中国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实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完美组合,我们可以用同一个视角去观察大千世界的种种表情,并在深入体验生活的积淀下,通过文字,去再现和表现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去纪录人间烟火的丰富多彩。徐老师散文集《北归的鸿雁》的出版发行,我在为老师高兴的同时,也因为我是他的学生而自豪。 在徐老师教过我的富海镇,他是个响当当的“大笔杆子” ,他总能从缄默的环境与贫瘠的黑土里找到可提振人的精神的话题与事件,找到可称为典型的人物,并将其变成优美灵动又富有理性的文章。我首度拜读老师的大作,是他发表在《黑龙江艺术》杂志上的《松嫩平原上的新河》一文。当时,在羡慕老师的同时,也在为老师描绘的这个诞生在北大荒的人工奇迹而震撼。后来我认识到,老师在通过这个工程证明人的伟力,证明所有的一切都会依一定条件而改变,也可引申到文章之外的作者本身的榜样的意义上来,那就是每个人都能用定向的坚持释怀忧虑,不论逆顺、不论贫富、不论巨细。 我们的家乡坐落在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承载着一段弯曲而变幻莫测的乌裕尔河和广袤的湿地,是牧业与农业并存的生产区,这里,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生活习性早已合而为一,淳朴与豪放成了当地民风的总体标志。在人们的印象中,徐老师的性格竟如一洼清水,可一目而透,他文章的思绪也如同那条蜿蜒流淌的乌裕尔河,一路欢歌,荡漾开去。在我任《富裕报》副刊编辑后的十多年中,就连续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赐稿,他的作品中就有一部分是与当地风土民情相关的文章,作品中带着浓浓的乡情,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鲜为系统归纳的家乡的历史,他用坦率的世界观和轻松的笔调,似在微笑着和你述说着。我在编发徐老师的《父亲的风景线》、《擀面杖情愫》、《我们和麻雀的斗争》等作品的时候,就十分钦佩老师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能力,我会被他文中的人物所打动,会被文中描写的生活细节所吸引,会被字里行间流动的情愫所感染。读着老师的文章,我突然感到,生活的本真是这么丰满,这么美好,完全用不着以过多的词藻来粉饰,用不着以虚妄的构想来渲染,更用不着以假像来哗众取宠,就像徐老师一样,把文章变成一杯家乡的纯酒,细细品味,觉得妙趣横生、神轻气爽,一饮而进,会醉了心田。难怪每当刊发老师的作品,总能在家乡引起一定的反响。 在我看来,好文章的定位,是能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描写历史人物也好,描写民生小众也罢,好的作品一定是能够触摸人的心灵的。显然,徐老师的每一篇作品都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弘扬正能量,是徐老师审视生活的方向,是文之落点,是从政经验,也是师之品德,其意义也在于以社会和生活本真的力量,去挺举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富裕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的国家贫困区内,徐老师曾任多年通讯干事、富海镇党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多年的浸染,他深深了解本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状,了解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结点。在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家乡,种地半年闲,土地的产出很难提升人们对一般物质生活的需求,这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绝大多数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一天两顿酒,一醉一小天,这是大部分“闲汉”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人们太需要一种自立自强的力量来振奋一下萎靡的精神,需要一些有血有肉的实例让大家借鉴、参照和复制。为此,徐老师一直寻找着可采访的对象,2017年,一位坚持多年修鞋的复原老兵逯云涛走进了他的视野,并引发了他的创作冲动。通过深入采访,这位曾间接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让徐老师进入到创作的冲动中,特别是老兵退伍后直面生活的事迹在徐老师的心底产生了强烈共鸣。很快,散文《老兵逯云涛》跃然纸上,并在《富裕报》首发。距媒体发生地越近的人物或事件,其新闻效应就越大。在富裕,特别是在富裕县城,人们大都看到过这位常年穿着草绿色军装,在被他漆成了军绿色、具有卡通运兵车外形的修鞋车里忙碌着。在徐老师的笔下,这位为人热情周到,修鞋手艺不错,喜欢吹笛子的老兵在县城有了更高的知名度,而文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的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则使这篇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文章刊发后,就有几位读者找到我,要去了联系电话,他们要和逯云涛交个朋友。可见,徐老师笔下的逯云涛已经不是一个平常的手艺人,他成了一个特定时代符号,他的形象,已在一些读者心中扎下了根,并确定了他们对生活进行客观思索的方向,进而,开始具体地实施自己的谋生或创业计划。 不久后,徐老师撰写的又一篇描写农民企业家创业经历的报告文学《农民董事长王春坡》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第9期发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王春坡从地地道道的农民通过创业成为农民企业家的全过程。徐老师在和我谈及这篇报告文学的写作时说过,他要把这个人物写细,写活,能让读者在他的身上找到创业的勇气和力量。老师从王春坡的平常生活切入,大书特书他如何靠种地和乡村运输积累下第一桶金,又如何抓住机遇,创业办企业,并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以求给那些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市场仍在迷茫的人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对《农民董事长王春坡》这篇报告文学,徐老师几易其稿,写得深入而富有理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金贵的企业家少之又少,人们对于企业家,特别是对农民企业家的了解也仅停留在表面上。我在组稿时细细品读着《农民董事长王春坡》,我觉得,徐老师这篇力作的主题是实干兴帮、实干兴业、实干兴家。他把王春坡从创业前的积淀,靠勤劳积攒下了第一桶金,到他抓住政策和市场机遇果断投资占有先机,再到企业有序扩张的三个关键过程写得淋漓尽致,源流始末清清楚楚,班班可考,足可复制。他在用实例告诉读者,创业,本就是普通人的事情,而我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劳动,是一心一意的服务于社会,是在机会面前的勇往直前,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想,不是无休止的等待,不是要有多大靠山,更不是命运的左右。刊发描写农民企业家的报告文学,在《富裕报》并不多见,徐老师的《农民董事长王春坡》如一石击水,在当地引起了不小波动,许多人读后找到徐老师畅谈感想,更有一些年轻人,也有了创业的冲动。而王春坡本人则在报告文学发表后也在反思,在《农民董事长王春坡》见报之前,他从未做过关于农村企业、农业企业、涉农企业,以及关于企业扩张、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性思索。 徐老师一直热切地关注着家乡发展,一直把宣传家乡作为己任,本书收集的作品大都是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过的作品。其中,发表在《富裕报》的作品,有几篇是由我编发的,为此,我也着实自豪了一把,说实话,能得到徐老师的赐稿,也是一件很牛的事。 那是1999年,徐老师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了散文《嫩江石,我寻觅的红玛瑙》,近日偶见此文,我更加赞赏徐老师的前瞻意识。他在撰写此文时可能想不到,多年以后,富裕县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玛瑙之乡。眼下,富裕人捡拾玛瑙成风,一些人在学习和从事玛瑙雕刻,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收藏,县政府在县城繁华地段还建成了玛瑙一条街。且不论人们是受利益的驱使还是对艺术的钟爱,但玛瑙着实起到了提升富裕知名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并带动起一部分人致富的作用。他的散文《北归的鸿雁》刊登在《北极光》杂志2017年第12期,把读者带进了另一种如梦如幻县内旅游景点——雁翔湖渔村。同年12月,雁翔湖渔村竟然办起了首届以渔村命名的冬捕节。他的散文《无限风光白龙泉》的字里行间更是充满了对家乡质朴的爱。说起白龙泉,我就出生在泉边的屯子里,叫大泉子村二屯。老师以写实的笔法描写了泉子特点,又大段大段地描写了因泉子而形成的人文历史,读来大气、厚重,竟有史诗般的感觉。 徐老师一直对与黑龙江省有关的历史人物加以关注,在他心里,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存轨迹和事迹中包含的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史料。这些历史人物在黑龙江的经历,不仅可以折射历史的沧桑变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接地气的话题,以引发读者对人生、生性、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在徐老师的相关文章中,就有政协副主席陈俊生、末代皇后婉容、女作家萧红、毛泽东之子毛岸青。他撰写的《毛岸青,一位痛苦的忍者》中,罕见地描写了毛岸青在克山县八个月的土地改革经历,并透露了毛泽东主席一生中题写的两个校名中的其中一个就是黑龙江省的克山“萌芽学校” 。陈俊生曾在富裕县任代理书记、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兼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国务委员、政协副主席,《富裕报》的报头就是陈俊生任国务委员时题写的。徐老师与其有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当时,已在省里任职的陈俊生打算把徐老师调到省城工作,但徐老师的爱人是农村户口,无法随调进城。当时摆在徐老师面前的选择一是单身去省城工作,一是留在家里继续做通讯员的工作,我亲爱的老师选择了后者。在《我心目中的陈俊生》一文中,看得出,老师有意省略了一些,但也折射出了老师人格的高贵。《婉容,一朵枯萎的玫瑰》,老师以看似平常的笔调描写了一位清代女性“老乡”的点滴,概括地描写了她的命运结点,他不仅用寥寥数语概括了这位传奇女性的生平,在字里行间中,也包括了对命运、对性别、对社会制度的感叹。 徐老师作为一位散文家,本来也是我的偶像,所以,我经常向他请教关于写作方面的问题,交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徐老师一直把对生活的尊重和体验作为写作的大前提。他有很好的采访习惯,他的采访纪录,往往比写成的文章还要长。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他遵循规律,决不搞天马行空般地“脑洞大开” ;他惜字如金,百般提炼,秉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要求,使每一篇文章不仅可读性强,且兼有文学性、思想性,充满了极强的时代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读着他的作品,似乎能从他笔下的人物,从他描绘的自然场景中,从他叙述的事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变化了的荒野、时间的凝涸、历史的震颤、当代的困惑与诱惑,以及对未来的理性思索和不灭的希望之火。在他的理念中,写作与其他劳动一样具有意义。 古老家园的水墨长卷依旧苍茫;草原上悠扬的蒙古族长调似乎仍在天际回响;乌裕尔河河水弯弯,媚气灵秀;现代工业接管传统农业的趋势让大机械在田野里纵横;农村、农民、农民工、农妇的生存状态和企盼;官员、职员、商人、工匠的发展方向;房价、婚配、进城、留守、离乡的压力……人们都在古老的习俗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或进步或颓废,许多退化、固化和变化的不确定性造就了千面人生,这一切,是我和徐老师谈资,很多都成了徐老师的创作素材。看得出,走出斗室已成了他寻找素材的习惯,他正在更加坚定地走进火热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全身心地去拥抱自然,拥抱生活;看得出,他在向自然学习,他的作品正以文无定法,野调无腔,笔落有神的霸气直逼主题,力求为读者献上神气活现的作品。在他看来,只要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就是好文章。基于我对老师的了解,老师给我最直接的启示是,一个优秀的作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普遍联系的目光去审视各种现象,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与潜心创作,是成就一篇力作的不二法则。 作为不肖弟子,我曾不止一次地注视过徐老师的创作状态——灯光照在他并不苍老的脸上,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大号文字,他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屏幕,把思绪用手指通过键盘在显示屏上变成清晰的文字。这些文字,似乎是古老的乌裕尔河中的一滴滴晶莹的水,它们在充满希望地又欢快地流淌着,最终和这浩荡的河流一起进入沸腾的海洋。作为散文家,他不会缄默,他仍然会在这个宁静的小城里注视大千世界的发展变化,关注人间烟火的升腾,他会用语言、经验和思想的组合写出更多的佳作。 2018年2月2日写于惠州
韩智,男,作家,《富裕报》副刊编辑。2002年开始发表纪实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是谁夺去了她们的生命》、《她,28岁的凄美人生》、《她带着儿媳再嫁》、《不乖的代价》、《她带着儿媳再嫁》改编的电视专题片获省级一等奖。长篇小说《武林盟主》、22集电视连续剧《村恋》、百集动漫剧《雄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