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77|回复: 1

[诗词] 我们和麻雀的斗争-徐景宏作品选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6 02: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我们和麻雀的斗争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发出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我们村组建了一个卫生检查队,队员们是经过村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并且是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们身着洁白的大褂,带着雪白的帽子、口罩和手套,到谁家都不说不笑,板着一张张严肃的面孔,一丝不苟地检查卫生,看家里有没有苍蝇、蚊子,墙壁上有没有鼠洞,然后带着白手套在房薄和檩子之间来回地摸,看有没有灰尘。一旦发现有一项不合格的就要扣十分公分。在这种大环境下,家家户户收拾的窗明几净,檩子擦得像多年的枣木那样黑里透红,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净利落。在搞好各家卫生的同时,我们经常在外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摇旗呐喊,大面积围追堵截麻雀,让其死无藏身之地。按理说苍蝇、蚊子、老鼠是大量病原体的传播者和携带者,对人的身心健康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必除之。后来我们才知道,麻雀则不然,它只是糟蹋粮食而已,因为当时是国民经济比较困难时期,人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它在和人虎口夺粮,于是麻雀就这样中了个贴边奖。

图片1.png

        在我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每个学生一周都要交给学校6只麻雀腿,以数量多少奖励我们小红花。为了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争取更多的小红花,我们放学后,在树丛旁、园子里四处下夹子,捕捉麻雀。春、夏、秋天的诱饵是虫子,冬天的诱饵是谷穗,不过捕获的麻雀还是少之又少。于是,我们按照少年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用筛子捕捉麻雀,把筛子用一根长30厘米的木棍顶起来,木棍底下用细绳拴上,筛子底下洒满谷物,在篱笆墙外等待时机,一旦麻雀全部进入筛底,迅速拽倒木棍,就能捕获十只八只麻雀。有时,在漆黑的夜里,我们三五个小伙伴在屋檐下掏麻雀窝,够不到麻雀窝时,搭成两人或三人的人梯,麻雀窝一般是在土房的房薄和土坯之间的椽子两侧,最多一窝能抓到五六只麻雀,一天晚上能掏六七个麻雀窝,我们怀着胜利的喜悦连蹦带跳地回到家里,跑累了一头扎炕上就睡着了,经常在梦境里见到许许多多的小红花,那高兴的劲就甭提了。一天晚上,轮到我们的小伙伴陈三掏麻雀窝,当他掏到一只麻雀往衣兜里揣的时候,另一只手没有捂住麻雀巢口,突然一只麻雀扑棱地窜了出来,是撞到还是啄到了眼睛,他从人梯上大头朝下掉了下来,直接摔倒在地,右眼睛肿得争不开,脖子疼得要命。后来,他右眼睛上留下了一颗高粱粒大小的玻璃花,也摔成了歪脖。陈三被摔成残疾后,家人就天天看着他,再也不让他和我们掏麻雀窝了。于是,我们到市场上买毒药扁毛霜,据说人误食后会立即窒息身亡,何况麻雀呢?我们把扁毛霜和小米粒放到一起,加一点水进行搅拌,然后阴干,这便是最佳的毒死麻雀的药物了。平时把药撒在院子里鸡鸭鹅到不了的地方,7月份和9月份分别把药撒到小麦地、谷子地、糜子地,捕获率是很高的。
       不知什么原因,就在我们用夹子、筛子捕捉麻雀,掏麻雀窝,撒药毒死麻雀的第二年,学校就不让我们捕捉麻雀了。后来,有了电脑以后,我在网上“百度”一下,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当时南方一些地区的园林植物发生了严重的鳞翅目害虫,几乎濒临死亡。我国鸟类学专家郑作新带领一团队,在河北省昌黎县和北京地区的果产区,分不同季节采集了848只麻雀标本进行解剖,结果是四五六月份麻雀主食虫子和虫卵,七八月间啄食庄稼,其余月份食农田剩谷和草籽。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就麻雀的问题,连同郑作新的考察文章向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毛泽东主席看过后并指示,麻雀就不要打了。从此臭虫替代了麻雀,一段时间过后,蟑螂又取代了臭虫,麻雀从此被平反昭雪。
图片2.png
   学校的生物课使我们掌握了麻雀各方面的知识,麻雀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种,全球有19种,我国就有5种。虽然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取人,声不迷人”,却胆大心细,爱憎分明。前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在小说《麻雀》里描写到:一只麻雀为保护从巢里跌落的幼鸟,用小小的身躯挡住疯狂的猎狗,“像一颗石子似地落在狗的嘴脸前”,而不退缩的壮观场面。这说明“爱……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这一点一般动物是难以做到的。另外,麻雀反应也特别敏感,一旦发现食物时,先向四周细细地观察一遍,觉得无风险时,才引来其他的麻雀飞来,黑压压的一片,快速觅食,别看它像僵尸一样双腿跳跃前行,但在觅食的过程中吃一粒粮食便抬头看一看,往返地重复这个动作,警惕性特别高,一有风声水起便马上飞散。有时它吃饱后,把脖子缩进双翅里,只露出个小脑袋来,周身紧紧地包裹在一起,一动不动,一阵寒风吹过,羽毛立刻鼓了起来,像一只只灰色的小绒球撒落在雪地上,看上去憨状可掬,十分惹人喜爱。其实,麻雀对人类各有利弊,利在于它捕捉害虫,主要是禾木科植物的害虫,大大减少了虫害的发生。在北方麻雀一般都是四五月份开始孵卵,一年能孵卵两次,一次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雌雄共同承担着孵卵任务,孵卵期间麻雀腹部羽毛脱落,体虚乏力,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主要食物来源是虫子和虫卵,尤其是孵出幼雏后,也要喂食半个月的虫子或虫卵。弊在于农作物进入乳熟期后,它就吸吮果粒中的浆液。小麦、水稻、谷子、糜子成熟时,它也照吃不误,庄稼上场后,一些瘪子的果实就是麻雀所为,直接造成了农作物的减产,农民的减收。好在进入冬季后,它们大量采食草籽,歼灭作物草类的先母......有效地避免了来年荒地。总之,我们要辩证地解读和剖析麻雀,它对人类的贡献利大于弊。
   麻雀虽然被解除了“四害”,由于我们年幼无知,和麻雀的斗争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依旧用夹子、筛子捕捉麻雀,不再掏麻雀窝,也不用扁毛霜毒麻雀了,因为正孵化的麻雀不香,毒死的麻雀不能吃。我们捕捉麻雀后用火烧、用油炸吃得有滋有味,津津乐道。听有学问的人,麻雀肉含有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碳水化合物,能补充人体的钙、铁、锌、磷,含有维生素B1和B2。因为当时我们的生活比较困难,有时还要吃些代替食品,身体很虚弱,需要补充大量营养,更在乎吃麻雀肉了,捕捉麻雀和过去比有过之而不及,越来越疯狂了。麻雀对人类的报复也越来越显得猖獗了。1963年春天,我家在西北防护林旁的园田地里种了3亩小麦,当小麦进入乳熟期后,父亲发现小麦地有很多麻雀在嗑麦秆,把小麦杆嗑倒后,在地上吸食麦浆。这下可把我折腾坏了,星期天我和陈三等三个好朋友,从家里带着破衣服、木杆、剪刀、麻绳、木锯和斧头,到生产队场院里偷出一大捆谷草,在麦地里做成了三个稻草人,别说还真管用,麻雀见到稻草人,也不敢往地里落了。哪曾想,三天后稻草人也失去了威严,麻雀依然我行我素,照样地里嗑麦杆。于是,父亲叫我们三个小伙伴在麦地旁的树上挂上3只破水桶,又给我们买了许多鞭炮,发现麻雀后,让我们一边用木棍敲桶,一边大声呐喊,一边燃放鞭炮,这下子麻雀全部都飞跑了,每隔二三天我们就去一次麦地,直到把小麦收割完毕,总算松了口气。待秋后打场的时候一算账,小麦因为麻雀的糟蹋减产了百分之十左右。
       在我们和麻雀的斗争中,人类是失败者,也是最愚蠢的。我们的小伙伴陈三的遭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听说陈三长大后,家里用他姐姐给他讨了一个貌美如花的老婆,他老婆并不认同这桩婚事,实在没有办法,因为她哥哥娶了陈三的姐姐,这在我们农村叫“换婚”,只好凑活过日子啦,他老婆平时也并不太本分,常在男人面前卖弄风骚。一次,他老婆和一个绰号“小山东”的人亲热时,被陈三逮个正着,两个男人打了起来,结果“小山东”把陈三打得住进了医院,媳妇还要和他闹离婚,在无奈的情况下,陈三只好忍气吞声,也不追究“小山东”的责任了,此事才得以了结。陈三小时候生的浓眉大眼,高高的个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且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如果陈三不掏麻雀窝,当然不会被摔成残疾,现在说不定该当多大的官呢?当下麻雀越来越少了,禾本科植物上的虫子越来越多了,怎么办?人们只能在焦急中用药物灭虫,虫子没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要铭记历史的沉痛教训,善待自然和自然界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保持和谐相处,互不侵犯,相敬如宾,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发展!

                                              写于2016年国际爱鸟日
                                                                                                                                徐景宏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04: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104702a01xf4f431tflrl3.jpg 104702bq84swr28qqy77r7.jpg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营业执照|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富裕信息网 ( 黑ICP备20003456号 )

GMT+8, 2025-8-2 18:15 , Processed in 0.271409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