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062|回复: 1

[诗词] 依克明安旗始末-徐景宏作品选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6 21: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依克明安旗始末
   清朝中叶,乌裕尔河流域曾设立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政权机构——依克明安旗。它先后存在了191年,对于研究乌裕尔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额鲁特蒙古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依克明安”是该旗创始人巴桑和阿卜达什的姓。迁至黑龙江境内乌裕尔河流域后,遂以姓命旗名。称依克明安旗。巴桑和阿卜达什原为清代西北部额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准格尔部的台吉(贵族)所领蒙民均为准格尔部人。
   准格尔部在当时额鲁特蒙古四部中势力最强。其上层分裂势力——首领噶尔丹和他的继承者,在沙俄的策动下,多次在新疆掀起了背叛祖国、割据一方的叛乱,延续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之间,长达七、八十年之久。乾隆20年(1755年)噶尔丹的后裔达瓦齐背叛清朝,又一次发动武装叛乱,清政府派兵前往讨伐。巴桑为维护祖国统一,毅然率众归附清廷,献籍300余户。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召见他,赐给冠服,并封为辅国公,令在塔密尔游牧①。
   乾隆22年(1757年)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在新疆伊型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入俄国。朝政府因巴桑不属于辉待部,且未从逆,便下令率部远徙于呼伦贝尔大草原游牧。于是,辅国公巴桑等率领依和部(13户,50余人)、鄂吉格斯部(10余户,100余人),杜尔布德部(10余户,80余人)和特楞古德部(50余户,120余人),四部蒙民约90户,300余人,取道外蒙(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移居呼伦贝尔②。
同年10月,巴桑又率领依和部再东迁乌裕尔河两岸,编为依克明安旗,归黑龙江将军管辖③。后因人口太少,其他三部也相继移来,只有一小部分留居呼伦贝尔。
   额鲁特蒙古大部分蒙民在巴桑率领下,长途跋涉,移居乌裕河流域后,在今富裕县富海镇境内的大泉子村建立“公爷府”(后称贝子府)。旗设扎萨克(扎萨克为“行政长官”之意,即旗长),由阿卜达什扎萨克掌管,巴桑只是闲散公爵,有职无权,年俸官银200两,免除年班朝觐义务。巴桑为感谢“圣主深厚重恩,每年贡进御马16匹。④”
到了道光年间,依克明安旗扎萨克残醋压迫和剥削旗民,引起旗民的强烈不满,并向黑龙江将军衙门陈情诉冤,于是扎萨克被罢免,改由世袭辅国公乌尔图那逊掌政。鸟尔图那逊掌政后,下设佐领二、骁骑校三,居民分为依和、杜尔布德、鄂吉格斯和特尼格德四部。各部落的分布状况是:依和在西部,鄂吉格斯与杜尔布德在中部,特尼格德居东部。
其疆域,东界自小兴安岭大青山西麓讷漠尔河及乌裕尔河源,至通肯河西岸;西界自九道沟(今富裕县龙安桥镇以南乌裕尔河)一带,经宁年驿站(今富裕县友谊乡富宁村)嫩江东岸,至讷漠尔河入嫩江处;南界自明水县南边,至林甸县东北边一带;北以讷漠尔河为界。东西宽约350余里,南北长约320余里,大体包括今依安、克山、拜泉、克东、明水及富裕县一部分⑤。
   至光绪年间,清朝政府将黑龙江大片荒地招民垦种,依克明安旗土地亦在招垦之内。光绪24年(1898年),黑龙江将军恩泽出放巴彦、拜泉荒段,划贝子府南30里长岗子、斜向东南通肯河西岸七道沟北、九道沟南为依克明安旗属界,此为首次放荒⑥。光绪32年(1906年)7月经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与贝子巴勒济尼玛(巴桑第七代孙)奏称,扎莱特旗等蒙荒,均皆次第放竣,依克明安旗扎萨克深知垦荒之益,将原留荒地除乌裕尔河北作为生计地外,其余均愿招民开垦,以开利源,而且旗属界荒地,土质肥沃,与巴拜段毗连,易于招垦。根据通肯新章,每垧荒价征银二两一钱,加收杂费一钱五分。奏准后,先由拜泉县令王锡侯兼办,旋改派富守安设立荒务总局及巴拜行局,办理放荒招垦事宜。其办法是将所有荒地划为依、泰、贞等几十段,然后再按井和垧出放。
   光绪34年(1908年)3月,东北总督徐世昌和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报放荒事竣。总计原放、续放荒地115井,每井按1620垧计算,共计18.65万余垧。分属今拜泉、克山、克东、依安等县⑦。广袤的荒地,“汉人一至,遂成聚落。”出现了“旗屯”和“民屯”、“旗人”(蒙民)和“民人”(主要是汉族农民)杂错共处的局面。到了清末,依克明安旗的额鲁特蒙古仅有180户。到民国19年(1930年)又续放荒地1.53万余方里,计68.85万余垧。由于荒地的大量出放,原旗地仅剩下旗署附近的小块地方了,以大泉子为中心,南抵鸟裕尔河,东部与北部毗连克山界(今依安界),西与富裕交界。全境既无山岳,又无森林,仅南部有一块平原,东西狭长百余里,南北宽10里或20里不等,总面积为4.5万余垧。
依克明安旗所建之村屯,至今可考者尚有:德日艾里——即现今富海镇小泉子村。“德日”蒙语“上”之意,“艾里”为“屯”,就是上屯子。
   道日艾里——“道日”,在蒙语中为“下”之意,道日艾里即“下屯”,上下是指与扎萨克所在地相对而言。又因铺国公住在那里,所以又称“公恩艾里”或“依克艾里”,即今大泉子村西第五、六屯。
   扎萨根艾里——因鄂吉格斯部之扎萨克居住于此,故名扎萨根艾里,现为大泉子二屯。
   古日本格日——“古日本”,即“三”,“格日”为家。初建屯时,只有陶日格德(陶)、莫日和德(孟)、阿拉善(白)等三姓,故得此名。过去称为三间房屯,今富海镇五星村三、四屯。
   奈门格日——汉语“八家子”之意。建屯时有八户,即阿特格德(白)两户、敖特格德(敖)、鲍日哈德(鲍)、博日和德(杨)、哈拉哈(韩)、包日吉格德(包)、明嘎德(钱)等八姓。以后又派生出前八家子屯,故有前后八家子之称,今属富裕牧场。
道伦塔日音格日——汉语“七家子屯”。因清末有七户人家在此开荒种地而得名。原意为“七家地房了”,后又派生出前七家子屯,今属富裕牧场。
此外还有朱恩西尼艾里(东新屯)、敦达西尼艾里(腰新屯),巴仁西尼艾里(西新屯),这些村屯全是放荒后由乌裕尔河南岸搬迁过来的人们所建,所以当时称为“新屯”,现均在依安县新屯乡境内。
                       二
   依克明安额鲁特迁到乌裕尔河流域后,最初仍过者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后来虽然在乌裕尔河两岸出现了定居的村落,但仍然以牧业经济为主,兼营渔猎。乌裕尔河盛产各种鱼类,在广阔的草原上有各种禽兽,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渔猎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也有些农业,但耕作技术十分落后。“彼等于草原肥沃地,连年耕作,至数年后,地力耗尽,再择求新地,仍如前法操作,地力再尽再换;或岁易其地,待雨乃播,不雨则终不破土,饥岁恒多;雨后相水坎处,携妇子牛羊以往,毡庐孤立,布种辄去,不复顾,逮秋后来,诸草莠杂获,计一亩所得不及民田之半。⑧”民国时期的情况也大致相似,收获的粮食有时不敷糊口,常与邻近的兄弟民族以物易物。后来由于出放荒段,牧场日趋缩小,不少牧民破产,不的不给牧主当牧工。而少数权势者却借出放荒段之机,大发横财,如贝子不仅拥有成群的车、马、羊,而且占有众多的奴仆,在新建的泰安(今依安镇)有街基号;在齐齐哈尔南站修筑一座富丽常皇的贝子“公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极为明显。
   广大蒙民在政治上和经挤上遭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民国18年(1929年)发生了“棒打贝子府”事件。以德日艾里(今小泉子)的蒙民为主的上百名群众,手持棍棒闯入贝子府,提出要求分给蒙民“生计地”。当时的贝子哈钦苏荣在群众力量的威摄下,只好答应给每个男丁25垧“生计地”。分得生计地后,部分蒙民自已耕种,成为自耕农,而更多的蒙民既无畜力,又无农具,无力耕种,只好出卖士地,当雇工和打闲,因而生活十分贫困。
   文化教育方面,额鲁特蒙民初到鸟裕尔河流域时,是沿用托忒蒙文,因使用范围狭小,以及黑龙江将军衙门来往文书都是满文,所以也同时学习满文。不论学习蒙文还是满文,人数都是极少的。到了民国年间,有的屯出现了私垫,聘请老师教习汉文,以后虽有分赴奉天东北蒙旗师范和齐齐哈尔蒙旗师范读书的,但每屯不过二、三名而已。
民国19年(1930年)4月,成立了依克明安旗初级小学校,校址设在旗公署院内。教员4名,学生120名。“九·一八”事变后,该校停办,伪满康德3年(1936年)复课,并改名为依克明安旗启蒙小学校。同时,在后八家子屯、西新屯也各成立初派小学校一所。康德5年(1938年),伪满洲国实行新学制,改称大泉国民学校。同年8月将后八家子国民学校。西新屯国民学校合并于该校。共有教员5名,学生161名。伪满康德7年(1940年)增设国民优级学校一处,教员8名,学生184名。解放后,随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蒙民的文化才有所提高,并且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教授。
   额鲁特蒙古的语言与巴尔虎、科尔沁不同,属蒙语中的西北方言,其后裔至今仍在使用。
   额鲁特蒙古也与其它蒙古族一样笃信喇嘛数。依克明安旗原有庙宇二座,一座在乌裕河南岸的尼日本艾里(称喇嘛井子,今属依安县) ,另一座在依克艾里(今富海镇大泉村) 。庙名为依和莫日格图苏莫,汉译为“大智寺” ,意为黄教喇嘛之正宗。
光绪32年(1906年) ,旗民捐银数百两,派克什格喇嘛赴库伦(今乌兰巴托)请回甘珠尔经(大藏经)108部,藏于“大智寺”内。该经为西藏铁版阿拉腾巴拉,属国内珍品,与其它寺庙的五台山、北京木版藏经,大为不同。
   民国17年(1928年) ,贝子巴勒济尼玛鉴于该庙破烂不堪,不仅有碍观瞻,而且有损于佛圣。于是筹款重修,并绘制佛像,使庙宇焕然一新。工成之日,由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发的用汉、蒙、藏文书写的兰底金字“大智寺”匾额,悬挂于正殿,相映于金碧辉煌之间。
   大智寺喇嘛最多时达到50多人,均系额鲁特蒙族子弟,一般七、八岁入庙学经,以后就常住庙内。学了几年之后,也有到外地名刹继续深造者或从事医业。诵经是喇嘛的职业,一切衣食皆有家族或信徒供给,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据伪满球德5年(1938年)统计,大智寺54名喇嘛中,15岁以下的少年,约占四分之一。当时的大泉子国民学校校长色热扎布向旗长提议,让这些少年喇嘛白天到学校上课,早晚在庙内诵经。这一提议得到丁旗长的认可。后来在《暂行喇嘛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现少年喇嘛均须完成国民学校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未终了者,不准为喇嘛。”从此,大智寺再也没有少年入庙当喇嘛的了。到本世纪40年代初,已有不少年轻喇嘛还俗回家务农,或另谋生计。
   由于蒙民普遍信奉喇嘛教,因而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大体可分为庙内祀、敖包祀和泉子祀三种。
   庙内祀,可分为“例祀”、“诞忌祀”,每年有17次,每次一至九天。
敖包祀,最为隆重。“敖包”蒙语直译为“堆”之意,在平原地区以土堆成,山区或半山区用石块堆砌而成。旗有旗的敖包,屯有屯的敖包。主要用来祭祀土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免祸。敖包祭祀在每年农历5月16日举行。届时旗民男子皆来参加,喇嘛席地而坐,通读经文。祭毕举行赛马、角力(摔跤)等活动。这些项目都是对抗赛,由部与部之间(后为努图克与努图克之间)各派选手参加。当角力手出战时,各代表队的歌手们唱赞歌,以示助威。赛场上你争我夺,掌声和喊声此起彼伏,优胜者皆获重奖。
   泉子祀。依克明安旗有泉二孔,属重碳酸盐矿泉水,以水势大小而命名为大(今白龙泉)、小泉子(今青龙泉),大泉子每小时流量80吨,泉底为五色石子,绚丽多采,类似嫩江石。泉水潺潺,四季长流,冰封不固。因此,蒙民视为“神迹”。每年端午节拂晓时,蒙民男女必欢聚于泉边饮水洗目,谓之“却病”。平时不准由泉子前方往返通过。至每年农历六月初三举行祭典。祭时不用肉类,全用奶制品,表示清洁之意⑨。
                      三
   依克明安旗的政权机构有过多次变更,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清朝时期。先由扎萨克(即旗长)、后改由辅国公掌政,下设佐领二人、骁骑校三人,管理行政事务。居民分为四个艾玛克(即部落),例行“属于人行政”,如填报户口以及民事诉讼等,均需到各自的部落办理。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由于受呼伦贝尔等地所调“独立运动”的影响,扎萨克图郡王旗也起而“响应”,巴桑的七代孙巴勒济尼玛奉命出任宣抚,直至事件平息。事后,民国政府论功行赏,晋封巴勒济尼玛为镇国公,不久封为固山贝子。民国二年(1913年)又加封为扎萨克贝子,并颁发印信,以后因赞成共和有功,晋升贝勒衔⑩。此时依克明安旗也应邀列席参加哲里木盟的盟会,于是,仿效哲盟的盟旗制,改变依克明安旗的行政机构,设图斯拉格齐一名,协助贝子掌管全旗一切事务,或代行贝子职务;下设扎哈日格齐一名,主管司法、民事等事项;设扎兰一名,主管印信及各种文件事宜;设梅林四名,处理一般事务。除此之外,四部(艾玛克)各设一名章京和笔帖式。旗里设保安大队,有大队长、副大队长各一名,士兵30名;并在后八家子设保安一分队,人员10名;在东新屯设保安二分队,人员10名,维护地方治安。
伪满时期。自伪满康德2年(1935年)2月7日起完全实行旗制,旗署设总务,内务两科。同年8月将原有之四部(艾玛克)撤消,实行努图克、嘎查制度。努图克,原系血缘组织,以后逐新演变为地域性行政组织,相当于乡镇一级行政机构。嘎查则相当于自然屯。设依和、杜尔布德两个努图克,管辖12个嘎查。努图克设努图克达(即乡长)一人,助理员一人,。嘎查设嘎查达(即屯长)一人,办事员一人。伪康德3年(1936年)3月1日又将旧雇员若干人有保安队改为行政警察,旗署增设警务科,下设警察署一处,在西新屯、三间房、八家子等地,设立警察分驻所。
   旗署设参事官、副参事官各一名,均由日本人担当,把持全旗一切大权。各科副科长也由日本人担任,其它主管人事大权的庶务股、主管产业的实业股,也都由日本人分任股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隐藏在齐齐哈尔市的国民党组织委员孟学斌任依克明安旗党部书记长,他到依克明安旗后,大肆进行反动宣传,并以签名的方式发展了78名国民党党员。后来,国民党富裕县党部派孙耀荣将他挤走。孙耀荣一伙掌握依克明安旗政权后,仍妄想同共产党作对。但随着苏联红军进入和齐齐哈尔的解放,国民党的反动势力被彻底摧毁,依克明安旗也同其它县旗一样,政权回到了人民手中。
   1946年8月15日,在省政府蒙政厅的支持下,依克明安旗召开了全旗“临参会”,到会议员15人,由额尔敦布拉嘎报告政府工作。16日,议员们选举额尔敦布拉嘎为议长、寇连荣为驻会委员、敖斯热扎布为旗长(11)。至此,依克明安旗人民政权正式建立起来。不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广大农牧民分得了土地、牲畜,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1948年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撤消依克明安旗的建制,将所辖10几个村屯、4000多人(包括汉族人口)划归富裕县七区。1950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依安县泰富区西部的富海、富北、富民、富盛、宏生五个村划归富裕县,另将原依克明安旗的几个“新屯”划归依安县、富裕县、农垦富裕牧场,宣告了依克明安旗历史的终结。
注释:
①《东华录》和《黑水先民传》         ⑧  方式济《龙沙纪略》
②③④⑤⑥⑦⑨⑩《依克明安旗一般状况》⑾《东北日报》1946年3月16日
作者姜黎、徐景宏 ,原载于《北方文物》1983年第3期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21: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104702a01xf4f431tflrl3.jpg 104702bq84swr28qqy77r7.jpg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营业执照|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富裕信息网 ( 黑ICP备20003456号 )

GMT+8, 2025-8-2 18:06 , Processed in 0.20413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