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662|回复: 2

[诗词] 毛岸青,一位痛苦的忍者《散文》徐景宏作品选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8 04: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毛岸青,一位痛苦的忍者《散文》
                                                                                      徐景宏
       徐景宏,笔名秋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理事。有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散见《山花》、《青海湖》、《北方文学》、《海外文摘·文学版》、《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青年文学家》、《黑龙江艺术》、《黑龙江日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报刊电台。有8篇散文、报告文学、诗歌获国家一二等奖。散文集《北归的鸿雁》(暂定名),即将出版。
   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腹地有个克山县,这里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匪夷所思的故事。令人不寒而栗的“克山病”就发生在张云圃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于维汉,30年如一日以张云圃屯为中心,先后走遍了全国19个省(自治区)、309个县(旗)、1.24亿克山病病区人口。诊察、治疗、抢救患者,制定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治疗标准,彻底地送走了“瘟神”,震惊了世界。毛泽东主席一生只为两所学校题写校名,一是他的母校“长沙师范”,另外就是“萌芽学校”(1952年2月,校址由德都迁到克山。)萌芽学校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1950年梁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1962年发行的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面值上的图案就是梁军,她开着东方红拖拉机驰骋在广阔的田野上。我国著名的春小麦育种家肖步阳,曾经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工作30余年,他培育的43个小麦品种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及国外一些同积温地区广泛种植,为发展世界春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殊不知,克山还是中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这里有“中国·克山毛岸青纪念馆”,毛泽东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在这里参加土地改革工作8个月,给克山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1.png

作者在中国克山毛岸青纪念馆         王广石 摄影
      8月中旬,我们如约而至地走进了克山,克山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广石先生早已在车站等候,走出检票口,我们驱车来到了毛岸青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幢典型的俄罗斯顶尖式建筑,2层楼看上去酷似3层,面积近2000平方米。走进纪念馆馆长乔士军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开辟了绿色的通道,女解说员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毛岸青痛苦的人生。
   毛岸青1923年11月23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扳仓乡。毛岸青的诞生无疑是生不逢时,一是他诞生在毛泽东、杨开慧的革命家庭,父母无暇顾及他。二是当时国民党、反动军阀和共产党之间的斗争针锋相对,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能秘密地开展地下工作,并注定了他颠沛流离的痛苦人生。
毛岸青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和哥哥毛岸英不停地辗转到上海、广州、长沙、武汉等地开展工作。1927年,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回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为工作需要,杨开慧只好带着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回到扳仓父母身边开展地下工作。
1930年8月,杨开慧不幸被捕,关进操坪监狱。11月14日,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就义时只有29岁。从此,毛岸青小哥儿仨分别躲藏在五舅、大舅妈李崇德和六舅家。1931年初,地下党组织决定把毛泽东的三个儿子转移到上海,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毛泽民,通过湖南地下党组织把转移的时间和地点定了下来。板仓地下党组织找到毛岸青的外婆向振熙向她说明了情况,并邀请他和大儿媳妇李崇德一同把孩子送到上海。要离开板仓的晚上,外婆向振熙亲口向孩子们交代,管她叫奶奶,管大舅妈李崇德叫妈妈,毛岸英改名叫杨永福,毛岸青叫杨永寿,毛岸龙叫杨永泰,到什么时候都要这么叫。第二天,他们在农民纠察队的护送下,绕过国民党的封锁区来到白水车站,搭乘去武汉的火车。第三天从武汉改乘去上海的江轮,经过三天两夜的航行终于到达上海,和地下党组织接上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毛泽民和夫人钱希均亲自把三个孩子送到董健吾(上海秘密党中央机关特工人员,公开身份是圣彼得教堂牧师。)创办的大同幼稚园。
   毛岸青哥儿仨到幼稚园不足100天,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幼稚园也随之解散。期间毛岸龙因患痢疾住进了医院,后来也失去了联系,不知下落。就这样,毛岸青哥俩住进了董健吾家中,夫妻俩对孩子很好。因董家离法国巡捕房很近,考虑到他们的安全,必须把孩子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董健吾把哥儿俩安排到其前妻黄慧光家中,“来到黄家后什么活都干,洗衣服、扎纸花、洗碗、点煤炉、刷马桶......”在黄家两个孩子忍受不住这般虐待,并离开了黄家。“到烧饼店当小‘使唤人’,住在塞满破东西的黑暗潮湿的小小空间里,气味熏人。头一天睡到半夜,岸青的脚趾头被老鼠给咬了一口,鲜血直流。还常遭到打骂,他们便愤怒地离开了烧饼店,住在马路上。①”有时他们在水泥管、地洞里过夜。有一天,他们遇到幼稚园的同学,把他们带到了一所破庙里,从此便和一群孩子住在破庙里。“为了生存,他们当过报童,卖过油条,推过板车,拾过破烂,这些微薄的收入无法换来足够的食物充饥,兄弟两饥一顿饱一顿,苦熬着心酸的岁月。②”一天,“岸青从破庙里出来,他没走多远,正好碰上了法租界巡警抓走一个用铁链子捆绑着的中国人。见中国人被打的浑身都是血,加之叔叔毛泽潭被杀害,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从衣兜里摸出半截学习用的粉笔,在电线杆上挥手写下“打倒帝国主义!还没等他回过身来,就被大皮靴给踢个跟头,拳脚相加打个不停......岸青被外国巡捕打伤,因脑震荡坐下了重病,耳朵的听力也受到了伤害。幼小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从此留下神经和精神的双重病根,造成一生的痛苦。③”毛泽东主席曾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上海滩街头,受尽了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刺激很大。”
   毛岸青哥儿俩这种流离失所的日子有5年之久。可以说,在那残酷的岁月里,就连共产党的总书记向忠发都被捕了,两个孩子却没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安然无恙地活了下来,实乃不幸之万幸。1936年6月,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董健吾找到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决定送他们去苏联学习。月底,李杜将军带领他们登上了康脱罗索号邮轮去法国。邮轮经过香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驶入法国马赛港。小哥儿俩彻底摆脱了东奔西跑的流浪生活,饱览了一路异域风光,心情特别愉快,新生活的曙光即将从东方冉冉升起。他们走出港口改乘火车到达巴黎。去苏联驻法国领事馆办理签证遇上了困难,迟迟下不来,哥儿俩住在大使馆的家属区内,整整停留了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毛岸青俩兄弟每天坚持学习《革命课本》,并用毛笔抄写,边学习边练字。
      1937年初,毛岸青哥儿俩终于来到了莫斯科,住进了共产党国际代表团的宿舍,进入莫斯科市郊的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俄语。这时,毛泽东主席的第三任夫人贺子珍也来到莫斯科治病,她早已知道毛泽东的两个儿子在莫斯科学习,马上找到了他们。从此,贺子珍就像亲妈妈一样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照这两个孩子。后来,毛泽东把他和贺子珍生的女儿李敏也送到了莫斯科。贺子珍带着孩子们非常快乐,经常给他们讲井冈山、长征的战斗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1938年底,毛岸青哥儿俩转到第二国际儿童院学习俄语。1940年两个儿童院合并,有20多个国家、民族的共产党  领导人和烈士子女在一起学习俄语。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出动了550万军队,兵分三路大举向苏联发动闪电式攻击,德国兵临莫斯科城。随之,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贺子珍领着毛岸英、毛岸青、李敏随学校撤退到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夫市,生活每况愈下,每人每天只发几两面包艰苦度日。贺子珍和孩子们在住地旁边开垦了一块处女地,种上了西红柿、萝卜、白菜、马铃薯,来补充饮食不足。同时,毛岸青和国际儿童院的同学们一起投身到了卫国战争中,他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挖战壕、运送战争物资、护送伤病员,直到卫国战争胜利。
       1943年9月,毛岸青加入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你别看毛岸青在5年炼狱般的生活中头部受到了重伤,甚至双耳失聪。然而,他以超常人的顽强毅力刻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并连续跳级,别人读10年制学校毕业,他只用了8年就毕业了。
     1945年9月,毛岸青考入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
     1946年1月初,毛岸英满载学习成果和苏联人民的友谊,回到了日思夜盼的父亲身边。毛岸英回国后,向父亲述说了毛岸青的学习情况,毛泽东听了十分欣慰,并给毛岸青回了信。
岸青,我的亲爱的儿:
       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        
      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毛泽东
        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
        1947年5月30日,毛岸青跟随贺子珍妈妈和李敏妹妹,乘坐莫斯科到满洲里的火车,踏上了回国的征途。一个多月后,终于来到了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哈尔滨是中共最先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这里高楼林立,绿荫缭绕,繁花似锦,人人笑逐颜开,处处呈现出一派百业待兴的蓬勃景象。时任东北局的领导李富春和夫人蔡畅已在车站迎候,欢迎仪式结束后,把贺子珍、毛岸青和李敏安排到他们的住宅。东北局的领导十分关心毛岸青的政治进步,经常对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次,毛岸青和蔡畅的交谈中,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蔡畅肯定了毛岸青的进步,愿意和李富春一起为他作入党介绍人。不久,毛岸青就成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7年8月25日,东北局发布实行土地改革的决定,组织一个12000人的干部队伍,深入到农村动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这时,毛泽东主席授意李富春让毛岸青到克山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在农村大课堂里经历阶级斗争的考验。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土地法大纲》,黑龙江省委正在省会北安召开各县领导会议,传达中共中央精神,部署土地改革的具体时限、做法和要求。期间,毛岸青从哈尔滨东北局出发,坐火车来到黑龙江省省会北安,省领导以毛岸青化名“杨永寿”介绍给克山县参加会议的领导王滔、张同舟、韩玉、金浪白。
   毛岸青随克山县的主要领导王滔、金浪白、韩玉,先后到河北区新义、新建、新生村,古城区民主、建国村和古北区赵申屯等地,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并领导土地改革工作。毛岸青在这三位领导身上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一次,金浪白、毛岸青和一些工作队员去郑家,外边大雪泡天,眼睛睁开都十分困难,到郑家需要坐爬犁走20多公里路,人还不能死板板地坐在上面,那样会容易冻伤手脚的,他们坐一会爬犁就得下来走一会,有时人都下来了,马拉爬犁就快了起来,他们只能跟在后面小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呼哧带喘,帽子和眉毛上都结满了冰霜。晚上,“金浪白发现毛岸青走起路来脚有点瘸,一拐一拐的。原是脚上打起一个大血泡,痛的不敢走路。金浪白说:‘我告诉你一个治血泡的方法,当时要痛不知你敢用不敢用。’毛岸青按着金浪白指点的方法,在金浪白亲自帮助下,把头发丝穿进缝衣针里,然后把针扎进血泡中,穿透,血就放出来了 ④。”脚就不疼了。
在“克山病”病区调查,毛岸青收集到了有关“克山病”的民谣:
一到月亮泡,/两眼泪滔滔,/来时大车拉,/走时一担挑。
        
        进了王显屯,/挑了灶火门,/妻死儿女散,/落个单身汉。
并把“克山病”的真实情况,“用书信的形式报告给蔡畅妈妈。蔡畅听说‘克山病’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后,亲自到克山进行了考察。⑤”然后到北安与黑龙江省委书记王鹤寿同志共同研究如何治疗这种疾病。
        古城区,是土地改革斗争条件艰苦、形势严峻、矛盾集中的一个区,在有名的“四十天运动”中,毛岸青跟随组织部长韩玉同志,向贫雇农宣传中共中央的《土地法大纲》,开展了清算地主财产、平分土地的工作,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毛岸青帮助区里建立多所农民文化学校,自当教员,经常为贫雇农讲解苏联集体农庄和农民互助合作的先进经验。并在工作中创作了土改和互助组民谣:
穷人翻了身,/不能把地扔,/翻身扔了地,/地主笑嘻嘻。/合伙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庄稼侍弄好,/再翻一个身。
        
      合作铲地人不困,/懒汉干活也有劲,/一人铲地一条线,/人多铲地一大片。/人多力量就是大,/干啥事情都不怕,/大家拧成一股绳,/天王老子没咱大。
   在平分土地的过程中,毛岸青发现有的区和村过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由贫雇农说了算,出现了“左”的倾向,错误地斗了中农,违背了中央精神。他向县委领导说明了情况,并未引起重视,于是他把情况反映给了省委领导。1948年1月,黑龙江省委给克山县委发来信函,指出克山县委在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错误。这才引起县委的高度重视,全县进行了一次土地大复查,复查后,返还1591户被斗中农的全部土地,牲畜2397头(匹),房屋2307间,衣物4000余件(套),粮食45万斤。后来,黑龙江省委表扬了克山县委知错必改的工作作风。东北局把克山的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斗争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这主要是毛岸青的成绩。
       克山县土地改革工作队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毛岸青当仁不让,他是首选的队员之一,因为他会弹钢琴、吹长箫、弹吉他,会写词作曲,并且能歌善舞。一次,他参加了克山中学文艺队的演唱会,他用俄语教中学生演唱苏联革命歌曲《喀秋莎》。在热烈的掌声中,他用长箫演奏好几首苏联流行歌曲,意犹未尽,并用俄语唱起了苏联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那样的惬意。
        1948年5月,毛岸青离开了克山,回到了哈尔滨。
       1949年初,东北局迁到了沈阳。贺子珍带着毛岸青和李敏也来到了沈阳。他们到沈阳后,贺子珍给毛主席写信,说明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毛主席并没回信,一个月过后,派一名警卫员找到贺子珍,并说:“毛主席想念岸青和李敏,想把他们接到身边,让他们在那里读书,征求你的意见。”贺子珍同意毛主席的意见。从次毛岸青和李敏回到了北京,住进了中南海,和爸爸毛泽东生活在一起。“毛岸青是毛泽东惟一留下的儿子,无疑在十分传统的中国人眼中,他的存在就是毛泽东生命和象征的某种延续。⑥”所以,毛泽东倍加关心和爱护毛岸青。不久,毛岸青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俄文翻译。他参与了《列宁全集》、《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把自我批评口号庸俗化》、《民主问题与列宁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发展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方法的巨匠》、《联共(布)关于青年工作的两个决议》等政治理论书籍和历史文献的翻译工作。            
      1950年11月5日,传来了毛岸英不幸牺牲的消息,毛岸青陷入极度悲痛之中,他想起哥儿俩从小流浪上海滩,然后到苏联共同避难、求学,十多年来相依为命,互相关照的情景,悲痛难抑,旧病复发,住进了北京医院。
1953年,毛岸青因病赴苏联治疗。
        1957年,毛岸青从苏联回到大连南山宾馆疗养。夏天,毛泽东特地去大连看望毛岸青,见到岸青病情回复得很好,特别高兴,和毛岸青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
1960年初,毛泽东再次得知毛岸青身体大有好转,立刻写了信:
岸青儿:
       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妹妹少华(邵华)来看你,她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该好好接待他们。听说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和他谈一谈。有信,交思齐、少华带回。以后时时如此,不要别人转。此外娇娇也可以转。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
祝愉快!
                                                     父亲
       “毛泽东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父亲,他给子女写的每一封家书的称呼都亲切得令人流泪,短短几个字,却意味深长。这封家书亦是如此,‘岸青儿’,六十七岁的老人呼唤他已经三十七的儿子,其中饱含多少沧桑多少爱啊!在普通百姓家,毛泽东这个年纪或许早已经是儿孙满堂绕膝欢了。如今他自己呢?那份天伦之乐似乎离他还很遥远。尽管他很孤独,但他并不寂寞。他始终如一继续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后天下之乐而乐。⑦ ”夏天,在父亲毛泽东的穿针引线下,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图片2.png
        1970年1月,一个特大的喜讯传来,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出生了,毛泽东特意为孙子取名毛新宇。“这一年岸青已47岁,中年得子,得知非易,这个小生命无论按中国的传统观念还是毛泽东的特殊历史地位,他的出世太重要了。对岸青而言,仿佛完成了他作为毛泽东儿子的某种潜在的责任。对毛泽东而言,他是毛家的传人,弥补了岸英牺牲时未留下孩子的缺憾。对热爱着毛泽东,感激毛泽东一家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而言,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
    长期以来,毛岸青游离于学习、工作、疗伤之中,和夫人邵华相继编著了《少年毛泽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27卷丛书)、《诗人毛泽东》、《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纪念文集)等书籍,发表了《重读<远望>志更坚》、《爸爸希望我们壮健和进步》、《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滚烫的回忆》、《站在妈妈的塑像前》、《秋思》、《又是秋风秋雨时》、《彩云长在有新天》等文章,还参加了影视作品《杨开慧》、《寻觅骄杨》、《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最美的霞光》的筹划,创作、录制了歌曲专辑《永远的回忆》。
      1977年秋天,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毛岸青和夫人邵华为了缅怀对父母的思念,赞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写到:“......杜鹃花为什么像烈火、像朝霞、像鲜血?为什么这样红,这样鲜艳?无数先烈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才换来无产阶级的红色江山......”
        “......彩云长在,为您而歌。您离开我们的日子越久,我们的思念越深,敬意更浓。当时我们年轻,还体验不到您的思想精髓,还理解不到您的治政奥妙,还意识不到您的人格魅力,甚至还展望不到您长生的久远影响......30年了,斗转星移,岁月更替,我们夫妇俩已步入老年,纵有一次次缅怀,纵有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只有将我们为您创作的《父亲》,深深地埋在心里:
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最想你的时候,/闭上眼睛,/历历往事涌上心头,/你慈祥的目光,/是一份爱的暖流。
你总是告述我,/风风雨雨要勇敢接受,/坎坎坷坷要坚强追求,/无论走多远啊无论走多久,/梦里总有你向我招手。
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最想你的时候,/紧握你手,/千般叮嘱在我心头,/你亲切的关怀始终在我身后。
你总是告述我,/意志如铁壮志不言愁,/坚定信仰百折不回头,/无论走多远啊无论走多久,/身后总有你陪我默默一起走。”
    这是2006年毛岸青、邵华为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30周年,在散文《彩云长在有新天》里献给父亲的诗,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读后使人潸然泪下。
      毛岸青同志“多次和夫人邵华一起携儿子毛新宇重走长征路,走访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到工矿、农村、部队和学校调查研究。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关心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进步,支持创办了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⑨”
   痛苦伴随着毛岸青的一生,他的痛苦来自心痛和头痛。心痛的结症,在于他从小和哥哥一起流落上海滩便失去了母爱,过着非人的生活,好在在苏联和归国的几年里,在贺子珍妈妈那里得到13的母爱,总算弥补了心理上的缺憾,心灵受到一些慰藉。此外,毛岸青回国后,在父亲身边生活只有短短的五六年,因为有江青中间作梗,离开中南海后想见到父亲等于痴心妄想。以后,父亲也曾多次避见他,原因是见到他就想起爱妻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以及他的疾病,特别痛苦。毛岸青更心痛的是,就连父亲病重期间探望都难以实现,也未能送终。毛岸青的头痛耳鸣是法国巡警造成的,侵略者的足迹经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终身难忘......
      2007年3月23日凌晨4时18分,毛岸青这位痛苦的忍者,终结了漫长的人生,享年84岁。
注释:
①、(李顺德 著《毛岸青在克山》香港中国邮史出版社2009年7月)。
②、(潘相陈编著《毛泽东家书钩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0月)。                       
③、④、⑤(李顺德 著《毛岸青在克山》)。
⑥、⑦(丁晓平 著《家世·家书·家风 毛泽东的亲情世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
⑧、(潘相陈 编著《毛泽东家书钩沉》)。
⑨、(李顺德 著《毛岸青在克山》)。
        
                                      写于2017年中元节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04: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104702a01xf4f431tflrl3.jpg 104702bq84swr28qqy77r7.jpg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1人打赏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08: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谢谢  吉祥老Y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营业执照|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富裕信息网 ( 黑ICP备20003456号 )

GMT+8, 2025-8-2 18:03 , Processed in 1.39955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