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116|回复: 0

[富裕往事] 回忆富裕县土地改革的经过(余建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4 13: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

回忆富裕县土地改革的经过

余建亭

  

  富裕县的土地改革与东北北部许多县份一样,是在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注:简称五四指示)和东北局1946年7月7日发布的《关于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的决议》(注:简称七七决议)下达以后逐步开展起来的。

  我军进入东北初期,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英勇作战,广大群众对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不甚了解,思想上受到所谓“正统观念”的影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遵照党中央指示,地方各级党委都把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中共中央东北局号召共产党员“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

  日本投降后,东北划分为9个省,以齐齐哈尔为省会的嫩江省辖3个地区1个市。富裕县委由嫩江省第一地委领导。一地委及专署驻地在林甸县,共辖林甸、富裕、泰康(注:即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所在地)、龙东(注:县城在昂昂溪)4县。

  1945年冬,于毅夫同志领导的嫩江省政府曾派人到富裕县开始进行接收,不久被迫离开了,反动的光复军占领了富裕。1946年春,嫩江军区第一旅曾从宁年区富宁屯一带出发,攻克富裕县城(注:今富路镇)。我军在县城和宁年等地做过一些政治宣传和统战工作,因军事上的需要,暂时撤出。从党的组织来说,全县是空白区。

  1946年5月19日国民党军攻占四平以后,哈尔滨市一度准备撤退。地委分析:泰康、龙东两县地处铁路干线上,可能被敌人占领。林甸距泰康较近,军分区的后方应放在富裕。因此,必须加强富裕县的群众工作,首先在这里建立可靠的革命根据地。

  1946年夏初,省委、省政府陆续派遣一批干部到富裕,建立了县委和县政府。当时富裕县委由我和李舒、韩立中、张文增、郭安、李重民、黄格共七名委员组成,我任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李舒任县委副书记,韩立中兼任县长,张文增兼任县大队长,郭安兼任县公安局长,李重民兼任一区区委书记,后任县委组织部长,黄格兼任四区区委书记,后任县委宣传部长。我们七人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关内各根据地调到东北的干部。其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两人,中学文化程度的5人;卢沟桥事变以前入党的两人,抗日战争期间入党的5人;除个别人外,年龄都在30岁以下。

  不久,一地委撤销,富裕县委改由嫩江省委直接领导。

  当时,全县分为5个区,一区是城区,以现在的富路镇为中心,二区是福合区,三区是宁年区,四区是新成立的,区委、区政府设在三马架,后来叫绍文乡,五区是官店区,中心设在繁荣乡。1946年夏,这五个区的区委和区政府都先后建立了。第二、第三、第五这三个区分别由巴风、史治平、赵希由三位同志担任区委书记。

  富裕县北面有个依克明安旗,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也是个县级单位,人口较少,省委确定划归富裕县领导,仍保持原来建制。土改时的干部队伍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关里来的干部,全县约二十人,加上中共西满分局工作队在内,共约四十人。大部分是从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调来的,其中有少数是经过长征或地下工作锻炼的同志。另一部分是抗战结束后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他们多数是贫雇农出身,也有手工业工人和个别中农,大部分是有阶级觉悟,老实正派,念过几年书的年轻人,也有一些具备同样条件做过杠活打头的和车老板子的中年人。

富裕县开始土改时先组织土改工作队,集中学习中共中央1946年五四指示和土改政策,然后由县委带领分几路各去一个村发动群众,进行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县、区委各组织一两个工作队到村里去发动群众,进行土改。通过艰苦细致、扎扎实实地一个村一个村地做工作,启发群众的觉悟,鼓励他们自己起来批斗地主,分配土地。由于刚刚解放,没有地下党的基础,当时全国以及东北政治形势还不明朗,基本群众多采取观望态度,县区领导力量又不足,如果各村同时全面铺开,容易被流氓、兵痞钻空子,在村中窃取领导地位,歪曲土地改革政策,挫伤群众积极性。这样有步骤地分批展开工作虽然进度慢一点,但工作更扎实一些。

  富裕县的土改经过清算减租,诉苦控诉,砍挖运动,煮夹生饭,平分土地等阶段。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先建立农会,领导土地斗争。当基本群众有一定觉悟后,选择那些成分好,有阶级觉悟,作风正派的中青年积极分子,采取个别接收的方式发展为中共党员,先建立党的小组,然后建立党支部。当时党员和支部都没有公开,县委对外名义是群众工作委员会。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建立村政权,待这些工作完成了或有一定基础时,工作队就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庄开展工作。

  在土改开始时,有人提出有些地主除出租或经营土地外还在农村开办粉坊或豆腐坊,在批斗地主,分配土地时,把这些作坊的房屋、用具、牲畜等也同时分给农民。县委经过调查后认为,农村作坊属工商业性质,不属封建土地关系,如将作坊的房屋、用具、牲口等分散分配给农民,会使这一部分生产力受到破坏,也会影响农村市场的供应,从长远看,对农民不利。对作坊怎样处置为好,应该由农会主持发动农民讨论。努力做到不要拆散,使作坊能够继续办下去。1946年夏,在一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我提出了农村作坊政策问题,地委书记吴富善同志同意了我们县委的看法和处理意见,与会同志也表示赞同。后来执行结果作坊多数由农会或村政府接管,继续经营,使这部分生产力保存下来了。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土改开始以后不久,县委曾要求各区区委和各工作队注意克服恩赐观点,一定要发动群众自己起来斗争,解放自己,启发农民首先是贫雇农的阶级觉悟,敢于与地主面对面的斗争,分配土地、牲口等,决不能形成和平分地。要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分得土地、牲口等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己起来斗争的结果,而不是哪一级政府或农会,更不是哪一个人恩赐的。因此,保卫斗争果实也要靠自己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让农村干部和积极分子都明确认识,土地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土地合理地分配给农民就行了,而是要在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指引下真正发动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自己起来,当家做主,建立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搞得好不好,主要看两条,一是农民群众是不是真正发动起来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如何;二是区、村干部(注:党支部书记、村长、农会主任、民兵队长等)的品质、阶级觉悟和作风如何。

  土改初期有时遇到小股匪徒的骚扰,因此工作队下乡,总有一部分人随带短枪,可能有情况时,晚上便住在有围墙的院子里。有一次,一区的工作队八个人,有四支短枪,由区委书记李重民带领,住在一个村子里。半夜来了一股匪徒,到农民家里,要农民给他们做饭吃,群众没有把工作队的人数和枪支情况告诉他们,由于距离县城近,匪徒们心虚,不敢动手,拂晓前匆匆离去,工作队闻讯在他们后面放了几枪,匪徒们躲在庄稼地里骂骂咧咧地逃跑了。像这样的事例发生过多起。

  到土改中后期,考虑到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比以前有了较多的了解,形势也在变化,我军由防御转为进攻,基本群众敢于起来与地主斗争的人多了。为了放手发动群众,加快土改进度,同意一些村庄在没有县区工作队帮助的情况下,自行发动斗争,分配土地。在这样做以前要把党的农村政策交代给当地群众,在农民运动的过程中,经常派人去了解和帮助。土改期间县委办过多次训练班,主要是农会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妇女等训练班。人数多的百人左右,少的30人、40人;时间一般半个月,短的6天、7天。县委成员大部分都去讲过课,或作报告,分别讲一些通俗易懂的革命道理,农民翻身解放的故事,如何办好农会,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妇女如何才能得到真正解放,以及联系当地实际,启发与灌输阶级意识,宣传党的政策等。训练班的党员回村以后,大部分能起到骨干、带头作用,有的毕业后被选拔为区、村干部。

  当时,富裕县的农民大部分是先后从山东、热河、冀东、辽宁等地移居过来的。他们在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统治下,遭受地主尤其是大地主的残酷剥削,生活十分困苦,许多人衣不蔽体,一家几口人只有一床破棉被。当他们得到解放,经过诉苦,批斗地主,分到土地、牲口和衣被后,敲锣打鼓,欢腾活跃。他们感到自己翻了身,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纷纷修理农具,积肥修厩,准备好好生产。各项工作,如春耕秋种,动员参军,征购公粮,派遣担架队等,都能顺利完成。

  在土改过程中,县委对如何掌握政策,如何贯彻中央指示,经过多次讨论,反复研究。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贯彻执行紧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集中力量打击地主,尤其是大地主的政策。县委要求各区区委和各工作队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政策,放手发动群众,树立贫雇农优势。在这以前曾发现有些地方农民群众虽然初步发动起来了,但不够充分,执行政策四平八稳,对紧紧依靠贫雇农,树立贫雇农优势,强调不够。县委要求发现有什么缺点或偏差,要迅速采取措施设法改正或补课,务必使基本群众能够充分发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而奋斗。

  土改开始后为了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有利于发动群众,迫切需要有通俗易懂的联系当地农村实际的教材,而当时东北农民政治课本还没有出版。于是县委决定自己编印简明的农民课本,由我执笔编写。那时县里没有用铅字排版的印刷厂,但可以石印。富裕县一些农民从石印的课本上学到许多很新鲜的道理,心里亮堂了,增添了勇气和信心,积极投入土改斗争。

  大约在1946年秋天,嫩江省委书记刘锡五到富裕县视察工作。他在访问几个单位并同一些干部和群众谈过话以后,对我和李舒同志说:富裕县的群众是发动起来了,县委一班人能够拧成一股绳,县委自己编写了农民课本,很好,可惜省委原先没有看到,要是早知道,本来可以翻印发给各县,现在东北农民政治课本出版了,就用不着翻印了。他在富裕县住了两天,乘大车前往林甸县,当时道路泥泞,由县大队长张文增带领两名战士骑马护卫着,安全到达林甸县城。那时县里各单位和各区都没有汽车,也没有吉普车、卡车,或是轿车。

  土改工作全面展开时,县城和乡镇,商店很少,私人商贩大部分已停止到农村从事购销业务,流通领域缺少必要的渠道,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诸多不便。县委和县政府除积极宣传与执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外,打算开办供销合作社,为土改后的翻身农民服务,因缺乏资金,未能实现。当时我有一位老领导、老战友许兴同志,是从延安来的长征干部,在嫩江省供销合作社任主任。我到省委开会时去找过他,经他同意,富裕县组建县合作社,全部货物都由省供销合作社赊销,直到销售以后才把货款还给省社,这样县里没有拿出任何资金,只是准备干部和房屋,就把县合作社开办起来了。吸收了几名土改积极分子主持合作社的工作。这样富裕县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就诞生了。

  富裕县的土地改革从1946年夏季开始,到1948年春完成,历时将近两年,大部分区、村在1947年秋就已基本完成了。

  1947年秋,省委决定成立讷河中心县委,领导讷河、富裕、嫩江3个县以及依克明安旗党的工作。冯纪新同志任中心县委书记,我任副书记。不久,撤销了中心县委,我继任讷河县委书记,富裕县委书记由孙泱同志继任。他担任过朱德总司令的秘书,后来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研究室任主任。在我离开富裕以前,曾起草《富裕县土地斗争初步总结》一文,经县委讨论后油印成册,报告了省委,那份总结对富裕县阶级状况、土地集中和分配情况,群众斗争,农村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等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有统计资料做依据。


  作者简介:余建亭,原名朱哲均,男,汉族,江西新建人,1918年5月生。1935年9月考入燕京大学,193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1月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巡视团主任。1942年12月任军委军事工业局党总支书记兼政治科科长。1945年11月任东北嫩江省军区第一旅政治部副主任。1946年5月后任中共嫩江省林甸地委宣传部长、富裕县委书记、讷河县委书记。1948年6月,任陈云秘书。1949年5月后,任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局长,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副处长、生产处处长。1953年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燃料工业局副局长,工业生产综合计划局局长,国家计委委员、计委党组成员兼重工业局局长。1970年秋任国家计委地质局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8年3月任轻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82年在第十二次党代会当选为中央纪检委员。1983年10月至1987年秋任中共中央整党办常务副主任。1988年任全国政协七届委员。1996年5月离休。2015年7月1日逝世,享年98岁。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营业执照|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富裕信息网 ( 黑ICP备20003456号 )

GMT+8, 2025-8-2 19:59 , Processed in 0.35326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